重工机械网

登录

关注山西:中国新特区之梦想与速度

2010-12-15 11:12:287088
来源:中国矿冶设备网


  关注山西——中国新特区之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范本
  
  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终花落山西之时,可以说,真正的转型道路才刚刚起步。身为资源型省份,山西势必要在转型的道路上尝试更多,也借鉴更多,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必需要付出的工作。毕竟山西只能算得上是“雏鹰”,离展翅翱翔还有很长的时日。
  
  纵观国内外,从国内之前就已获批的八大“综改区”,到国外的德国鲁尔区、美国休斯顿、日本北九州等转型标本,都有很多可供山西借鉴的地方。
  
  鲁尔:世界老工业区转型“”
  
  与山西在中国的地位类似,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其工业发展中突出的特点也主要是依赖资源,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
  
  不过,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
  
  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却依旧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成为资源经济转型成功的典型代表。而其成功转型,与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鲁尔区可以说是迈出了资源地区转型的步,也是富有开创性的步伐。正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该地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从1968年开始,鲁尔区开始大刀阔斧般的变革,而改革也是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粗放式”煤矿企业成了整治的对象,经过“关、停、并、转”,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与此同步,鲁尔区也开始了更为大胆的创新举措。该地区通过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在加快老企业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资源枯竭城市的救赎
  
  毫无疑问,鲁尔工业区完全称得上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工业心脏。上世纪中叶,其在工业发展道路中的作用彻底显现,为整个欧洲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工业资源保障。但是,也正是这段时间的“不科学”开采,给该区之后发展埋下重大的隐患。
  
  由于历史的原因,伴随着该区资源型城市的采矿开发,区域周边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大气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工业在不断壮大,经济在不断前进,而相伴而来的地质环境破坏诱发的各类问题却也日渐突出。
  
  于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决策者也洞察到了各方面的痛楚,于是将辖区内一些矿区的环境修复上升为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
  
  重视程度大幅提升,鲁尔工业区非常看重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矿区的环境修复。为此,鲁尔区把煤炭转型同国土整治紧密结合在一起,整体捆绑列入到整个地区的发展规划中,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整治部门,负责处理老矿区下来的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其实,相关政策出台还不仅仅是限在大方向上,具体细节也都透露出决策者的“英明决断”。
  
  在鲁尔区内,如果有企业倒闭关门,整治部门将会时间出面。迅速组织好人力物力对关闭后的企业进行科学地环境评估,并对此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规划。整体改造将处处与环境贴近,为的就是能抹掉老矿区的痕迹,并在企业原址上重新建设。
  
  “石油城”转型典范
  
  如果将德国鲁尔区转型概括为区域转型的话,那么美国休斯顿完全算是产业链转型的典型。
  
  比邻墨西哥湾的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顿,现在给国人大的印象莫过于是姚明的工作地,也正是这样,休城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但是不可否认,因石油而盛的这座临海城市在美国工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同寻常,也奠定了其经济地位。
  
  从20世纪初发掘出石油开始,休市经济也围绕着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战以后,当地石化工业、炼油工业沿海运航道两岸迅速发展,到70年代获得“世界能源之都”的称号。石化行业的整体兴盛同样带动了相关链条的发展,据统计,该地区目前已经集中了5000多家与能源相关的公司。在全美油气上市公司前200强中,有45家总部设在这里。
  
  但是,过于单一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也让休城付出了沉重代价,当危机来临之时,整个链条都会受到创伤。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轮石油危机可以说就是一场教训。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降及石化行业的大萧条,使休斯敦严重依赖石油工业的经济遭受到严重打击。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扩大,资源枯竭的现实让休斯顿不得不为此放慢发展脚步。
  
  要发展就得有变革
  
  “形势面前,不得不变”,可以说就是当时好的写照,要不继续承受冲击,要不就是寻求转型。面对曾经严峻的形势,休斯敦还是想到了“变革”——转型。在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尽可能延长开采年限的同时,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开发替代产业,着力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依靠已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如港口贸易、制造业、航天中心、医疗中心等,促进机械设备和各类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另外,休城还大力促进机械设备和各类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生物医药研究、研发实验室等新领域。医药业也迅速成为休斯敦新兴的高科技支柱产业,20世纪60年代,休斯敦建立了得克萨斯医学中心,集健康教育、研究和治疗为一身,而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医学中心对休斯敦的经济影响甚至已经能超过宇航业。
  
  在支柱工业发展的同时,休斯顿还开辟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其中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大力发展高层次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传统的石油产业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以石油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日益发展,高科技在石油行业的运用使石油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勘探的准确率,从而增强了区域的抗风险能力。
  
  资源经济改革中的“北九州模式”
  
  说到日本的工业,人们不自然地就会想到汽车、电器等足够标志性的产品,似乎这就是日本工业发展的产物。但事实上,日本的工业远不止这些,在船舶、重工等领域也都是水平。
  
  提起日本也就不得不联想到北九州,正因其独特的地位和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这里被人们称为“日本通向亚洲的门户”。一进入20世纪,日本就在此投建当时亚洲大的国营钢铁厂,也正式迈开北九州的工业腾飞步伐。在钢铁行业的带动下,化学、金属、陶瓷等原材料型产业在此聚集,同时跃升为日本四大工业地带之一。以致后来该地区汽车等相关产业得到了发展。
  
  同时,北九州也是日本的煤矿产区,就好比山西在中国的地位。但是为推动当地经济转型,日本政府对九州地区煤矿实行全面退出的关闭政策,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将该区域转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煤炭资源条件的限制,造成大量煤矿被迫关闭,当地政府选择将“产业振兴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进行统合,制定了北九州市*特色的地区政策。
  
  大规模改革随之而来,各方面工业也百废待兴。据了解,该地区通过兴办一批现代工业开发区,吸引大量的区域外企业入迁,并按新的产业政策兴办一批*,目前北九州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而在推进北九州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其中包括从企业层次推动,对开发区内安置煤炭工人及其子女就业的企业给予补助,视用人比例的高低给予差别优惠等多方面内容。
  
  可以说彻头彻尾的改革,为北九州之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借鉴的样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上一篇:以信息化推动煤炭行业结构调整

下一篇:煤矿*带班下井制度是为共同“求生”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