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詹纯新:着眼未来 实现“三量齐升”

发布时间:2013-08-21
浏览次数:863
  湖南一直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湖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该省围绕“两个加快、两个”的总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建设“四个湖南”,着力推进“三量齐升”,突出“五个发展”,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快车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上,保持了两位数的发展速度。
  
  但仔细考量湖南省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12年仅为全国经济总量的4.3%,居中部地区第三位;二是发展质量欠佳,结构亟待调整,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三是人均均量偏低,2012年人均GDP仅3348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1%;四是发展环境不优,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少,特别是行政审批、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方面亟须深化改革。
  
  针对这些问题,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审时度势反复强调须重点突出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三量同步提升。徐守盛认为,“三量齐升”构思科学、逻辑严谨、求真务实,凸显了科学发展要求和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导湖南省科学发展、回应人民诉求和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战略思想。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联重科在这一时期,营业收入增长3.7倍,利税总额增长4倍,实现了收入总量、经营质量、人均均量的“三量齐升”。在两型建设的实践中,中联重科体会到,两型建设,企业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随着湖南在全国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传统产业的两型改造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企业只有按照两型的要求优布局、提品质、谋长远,才能为两型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做出更大的贡献。
  
  服务大局,共建“3+5”城市群工业带,优布局
  
  “四化两型”战略,是湖南转变经济发展的总章程、总纲领,“三量齐升”是湖南发展的总要求,我们须以“两型”“四化”,以“四化”带动“两型”,以“两型”助推“三量”提升,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肩负新型工业化使命的企业,要服从、服务于全省两型建设大局,配合“3+5”城市群建设,合力打造贯通城乡的工业带。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伴相生。随着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两型城市群的深入建设,若干条以“3+5”城市群为依托的工业带也将形成。尤其是在交通主干沿线,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岳阳、长株潭—娄底、长株潭—衡阳等若干条工业经济带,将把位于“3+5”城市群之间的大量中间地带连接、打通,将点连成线,用线带动面,以新型工业化支撑经济繁荣,从而打造“3+5”城市群的工业动脉。自身拥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两型城市群,将充分发挥“四化两型”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实现富民强省。
  
  基于对两型建设的理解,中联重科的产业布局体现出“两极”发展——把根深扎在城镇,把触角渗透到全球。我们首先在长常高速沿线打造了一条现代化的工业走廊。公司在湖南的工业园区,分布于4个地市、12个县市区,在长沙向西、长达260公里的沿线上,打造了一条平均每35公里就有一个园区的工业走廊,已成为3个地市、7个县市区重要的工业企业和纳税人。两型思想指导下的“两极战略”,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又为企业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眼未来,配合“点”“轴”联动,谋长远
  
  两型建设和两型城市群布局,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要求在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在“3+5”城市群内,长株潭作为主体功能区将成为两型产业带的核心点,周边五市则将与长株潭实现产业对接,发展成为两型产业带的关键轴。以此为指导,城市群内的产业发展也将呈现明显的层次和梯度,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作为两型建设重要参与者之一的企业,需要着眼长远,根据市场规律,配合总体规划中的点轴互动,加快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构建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和内部结构,实现有机协调发展。
  
  两型建设为新型工业化和企业转型指出了一条生态之路、和谐之路、可持续之路。中联重科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生态,为建成两型社会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夯实内功,突出自主创新,提品质
  
  两型思想与政策,两型制度与机制,是我们判断产业和技术发展走向、提升产业和技术发展品质的根本。符合两型要求的创新,才是有用的创新;符合两型要求的技术,才是有用的技术;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才是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在两型建设的大环境下,湖南企业正致力于一场固本强基的升级革命,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变,产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变。更加突出自主创新的地位,提升发展质量,是深化这场革命、做两型企业的关键抓手。
  
  中联重科通过实施新材料战略、设备转型升级战略、清洁能源战略,进行了产品和技术的一系列绿色变革。中联重科在全球首先将碳纤维材料应用于混凝土泵车制造,大大减轻了泵车自重,降低了泵车能耗,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在环卫装备领域的产品创新,在垃圾处理领域的探索,则为城市走低碳、洁净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一篇:王民:企业不创新就是等死

下一篇:奥盛特重工李定美:重工装备制造领域“铁娘子”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