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走出去”成企业发展良药
- 2015-01-23 14:01:203368
并购受追捧
为了快速进入海外市场,“里应外合”无疑是有效率的方法。或是并购海外品牌,或是引入外资搞合资品牌,这些方法无非是借助海外品牌在目标市场已有的销售网络、客户资源,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抢占先机。在工程机械高速发展的十年,很多国内企业都积累了不少资金,所以进行海外并购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
2012年1月,柳工正式收购波兰HSW公司,成为拥有全系列(80~520马力)推土机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第三家企业;其也同时获得推土机的全系列传动部件和大型装载机的传动部件制造技术。
几乎在同一时间,三一重工斥资将混凝土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揽”入怀中。向文波在收购完成时曾表示,“我们收购大象不像之前的一些国外巨头对中国品牌的收购,要消灭一个品牌,我们是在开创一个收购新模式。在保持大象自身优势的同时,三一慢慢将国外技术渗透到自身中使用,这样不仅巩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更加强了品牌形象建设,让大象轻装上阵,成为海外业务的主力。”
2012年7月,徐工集团以2.2亿欧元总投资完成了对德国混凝土巨头施维英52%控股权的交割。徐工首先全力促进双方文化融合,已经联同施维英进行相关文化建设工作,以保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更加有效地沟通,也为了更好地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另外,徐工与施维英还互派技术专家进行深度交流,并就市场体系建设等相关工作进行对接交流,各项管理环节的接洽也进入推动实施阶段。
有业内人士认为,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技术都是一个国家的“国宝”,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合作,都很难获得。可见,在并购中实现技术创新,显然不是一件说到就能做到的容易事。仅仅是在业务规模和产能扩张的层次上进行并购并不一定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站稳是关键
“走出去”和“化”已经成为众多品牌企业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工程机械企业营销、服务等布局的逐步完善,不少企业已经跨过了仅是产品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开始在目标市场当地开办公司、建厂生产,不仅走出去,而且已经开始“走进去”、“走上去”。虽然踏入了海外市场,但是真真正正地在这个市场中获得利益,站稳脚跟才是关键的。
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在范围来看产能依然过剩。而在中国市场,当国内GDP低于两位数的时候,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从过去几年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大概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今后如果GDP增速在7%到8%的水平,行业发展增速大概在15%左右。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李宏宝曾表示,“目前我国挖掘机行业的产能已经超过40万台/年,而每年挖掘机的需求量尚不足40万台,虽然许多工程机械生产厂家有计划地停产、减产,但仍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拓展海外市场已成为化解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从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方向来看,非洲、拉美、东盟、美国和欧盟仍是主要的市场。这其中,东盟、沙特、日本、韩国、美国出口增长较快,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有所下滑。许多海外企业来到中国后都会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改进,中国企业在国外也要进行本土化,以适应不同的市场。
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培育、扶持本国制造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进口。2014年7月份,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副部长谢尔盖·齐布对外宣布,俄罗斯计划到2020年将设备和机械生产的进口依赖程度从90%降至50%~60%;越南政府和企业亦欲加快技术革新,以逐渐摆脱对中国进口机械的依赖。
光伏企业在国外屡遭双反,这也是对工程机械行业扎根海外的一个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国内企业往往以市场份额为目的,很容易遭到反倾销的制裁,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业内一定要未雨绸缪。追求精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做成一个大而不精、全而不专的企业。
就柳工走出去的经验分享,曾光安还表示,“有四大挑战是中国企业在走向化过程中必须克服的‘坎’。”
,中国企业普遍欠缺海外发展战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需要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战略,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探索时间;第二,要认识到不同市场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包括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服务、配件等各个层面;第三,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有欠缺,中国制造在有“低质低价”的不利形象。所以每个企业都要不断改善、提升品牌定位,要维护“中国制造”这个品牌,终让客户感受到“中国制造”代表着高水平的质量和技术,提升我们的售后服务水平、保障能力;第四,要在业务化的过程中实现人才的化。学会利用当地市场上的专业人士去做生意,而这些人的沟通、管理,以及如何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