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概念模糊 工业4.0真的适合中国吗?

2014-12-09 11:12:234522
来源:中国重工机械网

  
  工业4.0中国制造业邯郸学步
  
  在"工业4.0"之前,身负世界工厂之名的中国已提出自己的制造业升级理念"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虽然"工业4.0"和"两化融合"都被认定为国家战略,但"工业4.0"从概念提出到目标认定,都是企业作为核心推动。与之相比,两化融合则更多是政府的工作延伸。
  
  虽然早在2002年就开始提出,但由于标准规则的缺失,"两化融合"人人皆谈,用一位行业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往这个篮子里装",对中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支持有限。
  
  该人士表示,"两化融合"开始比较宏观,落脚点在哪并不清楚,缺乏科学的规划。"围绕"两化融合",影响、帮助企业的政策很少,基本上可以说没有。"
  
  此外,"两化融合"在不同时间、领域,目标都不尽相同。
  
  "信息化其实很早就在做。企业里很早就谈MRP(物资需求计划)。MRP就是ERP(项目管理)的前身。在国外它是70年代提出的,1982年的时候,北京经贸委批了大量技改费用。当时IBM的一套设备下来得100多万美元。很多企业为此背了不小的债务,甚至因此倒闭。"一位通信业咨询人士透露。
  
  2013年底,*部长苗圩在**的发布会上表示,"两化融合"是*立足之本,现正在制定"两化融合"标准。该标准类似ISO9000的标准体系。如果该标准能得到大家认同,并取得成效,将来可到ISO去申请成为标准。
  
  至此,在中国树立了多年的"两化融合"终于有了完整解释,从一个没有准确定义的概念,真正转变为每家企业都可以直接遵行的制度标准。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与德国工业相比,中国工业目前仍有较大差距,近期内"工业4.0"并不尽适合中国制造业。
  
  原因在于,中国问题是工业化过程没彻底走完。从制造设备到产品工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自动化、高精度的制造设备国产化的缺失,导致众多无力进口昂贵外国设备的中国企业,还只能徘徊在低利润的初级加工端,如果急于求成,只会事倍功半。
  
  比如,*下属研究所人士透露,目前完全自主的国产芯片制造设备只能满足8英寸及以下硅圆晶片的生产需要,且CD尺寸(芯片中小构件尺寸)都在1微米到0.1微米之间。而这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量产规格,目前世界主流芯片制造规格已达到12英寸硅圆晶片,CD尺寸则已达到28纳米。
  
  "我们在认识和看待工业4.0的时候,既不能仰视,过分夸大其意义和作用;也不能俯视、轻视,认为其是商业炒作、新瓶装旧酒,而是要理性客观分析其战略意图、核心理念和路径方法。"在11月7日的一个公开会议上,*电子司副司长安筱鹏如此表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为何中国光伏屡遭“双反待遇”

下一篇:明年五月去北京体验纯正中国血统无人驾驶地铁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