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中信重工:创新赢得市场 掘进机新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2013-10-21 11:10:122083
来源:中国重工机械网整理
  9月28日,世界首台5米敞开式无轨运输硬岩掘进机的成功试车,标志着我国掘进机在硬岩掘进装备领域打破了技术垄断,并国内掘进机产业向前发展。
  
  该台掘进机,是由中信重工与煤炭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联合研制,具有水平,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1/2。
  
  硬岩掘进机(TBM)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激光、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的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大型隧道、地下工程开挖成套设备,是目前岩石隧道掘进和地下空间利用有发展潜力的机械设备。上TBM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矿山、交通、市政、国防等工程中,技术十分成熟。但在中国,现代化的硬岩掘进机研发才刚刚起步。
  
  5米硬岩掘进机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前,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煤炭等矿山领域的长距离矿洞的施工越来越多,硬岩掘进机应用范围广、覆盖领域多,已被列入国家重大专项。”隧道掘进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何川说。
  
  可是,国内工程在用的硬岩掘进机多数是从国外进口,进口一台要1个亿。现在,中信重工又一次打破国外垄断。
  
  “中信重工研发、制造成功的5米硬岩掘进机具有里程碑意义。”*院士周丰峻说,这台掘进机重量轻、效率高、成本低,在结构、功能、支护等方面的设计有很多的地方,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非常符合国情。简洁设计使它能够应用于过江隧道,这在过去是一个难点,需要很多设备同时作业,但今后只要把防坍塌和防水工作处理好,这样一台机器就可完全胜任,这在上也是一个大胆的设计。”
  
  中信重工副总经理王继生介绍,成功研制这台掘进机,有利于推广小直径TBM导洞法施工工艺在我国隧道建设中的应用,总体提高隧道施工速度,降低设备购置费用,使硬岩掘进机向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方向发展。
  
  王梦恕力挺这种观点。他说,中国大概有7000多公里公路隧道在修建,需要大量硬岩掘进机,而且今后的隧道施工将采用小掘进机掘进为主、钻爆法为辅的施工方法,新方法预计可实现月均施工由原来的300米提高到600米。
  
  “城市地下排水工程的施工将来也要用到这种掘进机,将对我国地下掘进工程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王梦恕认为,这种掘进机运输、安装更加方便,敞开式保证了作业过程中可以做到及时支护,防止掘进后的变形,“无轨”设计使该装备成为一个工具,作业现场无需铺设钢轨,降低了工程造价。
  
  打破垄断 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硬岩掘进机研发平台
  
  对于5米敞开式无轨运输硬岩掘进机的问世,业内观点一致,认为不仅打破了国外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垄断,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岩掘进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同时提升了我国重大装备在上的竞争地位。
  
  迈出这一步,源于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次两个人的偶遇:梦想着“用自己的设备有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王梦恕,碰到怀揣“装备制造业”期望的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一句“有没有信心干中国自己的硬岩掘进机?”拉开了硬岩掘进机的中国研制大幕。
  
  当时,向任沁新抛出这个问题,并非王梦恕一时心血来潮。因为他知道中信重工的能力:中信重工曾经成功开发研制了世界大的竖井钻机、参与了国家“863”项目6.4复合盾构机研制。同时,这家企业还拥有一批“稀缺”的装备制造资源、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的工人技师队伍。
  
  “在硬岩掘进机领域,中信重工不仅能够自主设计,还能制造总装,非常令人震撼。”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肖广智坦承,中信重工强大的装备设计和制造能力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回想5年前接受研制硬岩掘进机任务时,中信重工矿研院总设计师、教授级高工王占军说自己是“胆大包天”:受制于外国的技术封锁,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图纸资料;而掘进机集钻凿、掘进、支护于一体,使用电子、信息、遥测、遥控等高新技术对全部作业进行制导和监控,对设计者来说,行业跨度*。
  
  于是,中信重工的研发团队,一次又一次到山岭隧道,在硬岩掘进机使用现场学习、取经。当然,他们的研发,有强大的后盾。作为的重型装备制造商和服务商,中信重工近些年实现了快速发展,在采掘、破碎、回转等大型设备上的雄厚技术积淀以及“稀缺”的制造优势,再加上CAE应用研究所引进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助力,使硬岩掘进机的研发制造周期大大缩短,并*提高了掘进机设备关键部件的质量。
  
  就这样,一台新产品,带动了一个新产业,有人预测,洛阳将成为中国硬岩掘进机领域的后起之秀。而王梦恕的判断则是,中信重工由此建立起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岩掘进机研发平台。
  
  硬岩掘进机前景广阔
  
  根据有关规划,预计在未来5到10年间,硬岩掘进机的市场需求应在500台~800台,销售额应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因此,王梦恕曾鼓励中信重工研发人员:“你们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打造出真正过硬的产品,形成产业化后,一年生产100台,我也能帮你们卖出去。”事实上,在市场拓展方面,通过技术营销一体化战略,中信重工已经找到了新产品工业试验的依托工程。
  
  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实现的。与优良的外部环境相得益彰,中信重工已经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创新体系,为所有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工程机械大事记之闪耀徐工

下一篇:山特维克:准确解读市场需求 把握市场细分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