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陕甘宁蒙:探索能源开发补偿机制

2011-01-19 09:01:501380
来源:中国矿冶设备网
  陕甘宁蒙地处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其发展能源经济的主要瓶颈。“建议以完善水资源补偿机制为核心,完善能源开发的环境补偿机制。
  
  应提高水资源的补偿标准,对于流域内水资源量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展能源经济的地区应支付相应补偿,同时增加政府环境治理投入,实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金三角”地处鄂尔多斯(600295)盆地能源基地的核心区,陕北、神东煤炭基地、宁东煤电化基地、陕甘宁油田开发均已列入国家规划,有望成为“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能源战略新高地。专家建议,设立能源开发收益基金和可持续发展基金,完善能源开发补偿机制。
  
  西部开发新十年,能源基地建设将是重头戏。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涉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的“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规划2010年11月启动编制,不久,将上报*。
  
  所谓“金三角”,因资源丰富而名副其实。2009年这一区域内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0%,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25%,油气当量占全国的近八分之一。陕甘宁蒙金三角能源规划战略定位为:建设成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国家能源资源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能源“金三角”以陕西榆林、宁夏宁东、内蒙鄂尔多斯为核心,辐射陕西延安和甘肃陇东地区。区域面积13.38万平方公里;依托区包括宁夏沿黄城市带、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延安市,面积34.65万平方公里。
  
  完善能源开发补偿机制
  
  专家还建议,设立能源开发收益基金和可持续发展基金,使该地区人民更充分分享发展能源经济带来的收益。比如,将省、市级地方政府因分配关系调整而增加的财政收入全部转入该基金,基金用于建立产业引导资金,鼓励、引导当地农民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引导当地能源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壮大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居民劳动技能,充分发掘地方资源,比如旅游、文化、特色产业等,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资源开发型经济终都要面临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艰巨挑战,应对这种挑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接续产业。
  
  “当地政府可以引导、鼓励那些实力雄厚的能源、化工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当地机械制造、零配件加工、生产生活服务产业的发展。”专家建议,在能源富集地区集中配置能源、化工、载能等产业,符合资源配置优化的内在要求,由此使该地区的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等指标高于其它地区。*和省级政府应该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对能源大市的节能减排指标作相应调整。
  
  鄂尔多斯盆地资源将良性开发
  
  早在西汉时期,史书就有“高奴出脂水”的记载。“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39%,煤层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6.4%,还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截至2007年底,鄂尔多斯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67亿吨,对其油气资源的评估结果是100亿吨。还先后探明储量达5000亿立方米的整装大气田——苏里格气田和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长庆气田、榆林气田和乌审旗气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条件,决定了陕甘宁蒙地区发展能源经济的广阔前景。
  
  据消息人士透露,酝酿已久的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规划与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规划2011年有望获得国家正式批复。
  
  在国家*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看来,“能源金三角”的核心在能源,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则更多是全局性的振兴规划,从覆盖范围上看,除内蒙古外,陕甘宁三省与“金三角”的主要区域相重合。从战略上看,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的设立,主要是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能源资源良性开发的难题。
  
  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陕甘宁蒙四省区,但凡是经济实力强、财政收入宽裕的地区,都是能源开发力度大、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
  
  在陕西榆林市,2008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生产原煤1.55亿吨、原油749万吨、天然气87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93万吨,生产焦炭786万吨。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在陕西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国将逐步形成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和内蒙古、新疆五个综合能源基地。预计到2030年,西部的五个综合能源基地的一次能源供应能力将占到新增能力的85%。
  
  陕北、神东煤炭基地、宁东煤电化基地、陕甘宁油田开发均已列入国家规划。陕甘宁蒙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仍不富裕。如何将能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该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解读2011中国经济走势和工程机械行业未来

下一篇:2011年全力做大做强中国特色再制造产业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