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北京发布薪酬数据报告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超31万

2025-09-28 11:09:2616271
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
  近日,北京发布了202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经查询,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超31万,人工智能训练师年薪中位值超18万。
 
  当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突破31万的消息刷屏行业,这组数据早已超越薪酬范畴——它既是技术革命催生的价值标签,更是中国AI产业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应用的显性信号。科锐国际2025年薪酬报告显示,AI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人才价值分化:基础技术岗位薪资稳健增长,而大模型算法、AI芯片等高端岗位年薪中位数已突破百万,这种“技术壁垒溢价”现象,精准勾勒出中国智能经济的发展脉络。
 
  一、人才分层:技术壁垒造就的薪酬鸿沟
 
  AI人才市场的薪酬分化,本质是技术创新深度的直接映射。在产业端,这种分化呈现出清晰的梯度结构:
 
  基础层的“刚需溢价”构成了31万年薪的基本盘。这类人才掌握机器学习、数据建模等通用技术,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执行者。以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为例,入驻企业对基础AI工程师的需求年增40%,即便在薪酬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具备3年以上经验的工程师年薪普遍能达到31-45万。他们如同智能经济的“基建工人”,支撑着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全面智能化升级。
 
  技术层的“稀缺红利”则推高了薪酬天花板。大模型算法工程师、AI芯片研发等岗位因技术壁垒高、培养周期长,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数据显示,AI芯片研发总监年薪中位数已达250万元,大模型相关岗位跳槽涨幅普遍超过30%,远超其他技术岗位。中国移动“安全云脑”项目团队中,负责大模型优化的核心技术人员薪酬较传统研发岗高出2-3倍,其主导的智能告警系统使误报率降至0.2%,创造了显著的商业价值。
 
  应用层的“场景溢价”正在崛起。具备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宠,企业筛选标准已从单纯的技术能力转向“技术+行业洞察力”的双重考量。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团队中,既懂地质勘探又通AI算法的跨界人才,将地震波求解效率提升10倍,这类人才的薪酬涨幅比纯技术人才高出15个百分点。
 
  二、区域竞合: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博弈
 
  31万的年薪水平,在不同城市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产业内涵。当前中国AI发展已形成“头部引领、多点突围”的格局,区域生态的成熟度直接决定了人才吸引力:
 
  头部城市的“生态虹吸”效应显著。上海凭借“算力-数据-场景”全链条优势,成为高端AI人才集聚地。其建成的4个“万卡集群”智算规模较两年前增长2倍,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2025年带动区域相关产值增长超30%。在这里,31万年薪只是入门门槛,企业更能提供参与国家级项目、接触前沿技术的平台资源,这种“事业成长溢价”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远超薪酬本身。
 
  新一线城市的“特色突围”同样亮眼。温州的实践颇具代表性:依托全国唯一的6项数据基础设施试点优势,其数安港已集聚786家生态企业,通过“绿电+算力”的差异化布局,打造东南沿海算力枢纽,31万的年薪与人才公寓、创业补贴等政策组合,成功吸引超万名创新人才入驻。类似地,天津在信创领域通过政策倾斜,使硬科技投资总监岗位涨薪幅度达20-30%,形成对环渤海区域人才的强吸附力。
 
  区域协同的“网络效应”正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聚焦智能终端领域,核心硬件产品经理年薪涨幅超25%;江浙区域则在半导体AI应用领域发力,稀缺人才可享受“一人一策”的薪酬定制。这种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发展,构建起中国AI产业的多元生态。
 
  三、产业渗透:从“盆景式”试点到规模化应用
 
  人才价值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产业应用的深度。当前A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形成“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人才集聚”的正向循环:
 
  传统产业的“智能升级”释放基础人才需求。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中车通过AI仿真大模型,将动车组气动阻力计算从24小时压缩至10秒级,这类技术落地催生了大量AI应用工程师岗位,31万左右的年薪成为留住这类人才的关键。温州红蜻蜓借助鞋履AI大模型,将设计效率提升167倍,这种“场景倒逼技术”的模式,让基础AI人才找到了精准的价值定位。
 
  重点行业的“深度赋能”拉升高端人才价值。能源领域,国家电网通过AI巡检使设备故障处理效率提升50%,其“电力输变电智能作业”场景入选央企高价值场景库,核心技术团队负责人年薪达80-120万;医疗领域,温州壹杰医疗的智慧病历系统、上海的智能影像诊断项目,推动医学AI人才需求年增50%,薪酬涨幅持续领跑行业。
 
  新兴赛道的“前瞻布局”孕育未来人才机遇。人形机器人领域因关键部件国产化率突破75%,相关算法工程师薪酬较去年上涨40%;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已出现“百万年薪抢人才”的现象。央企正通过建设1000多个行业数据集,为这些新兴领域储备人才土壤,推动AI从“单点试点”走向“雨林式”生态。
 
  31万的年薪,既是对AI人才价值的认可,更是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写照。
 
  (本文由AI生成)

上一篇:国内首部可信数据空间能力要求标准发布,数据流通有章可循

下一篇:商务部等 8 部门联合部署:有序发展无人机运输配送,夯实智慧物流根基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