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我国挖掘机不堪重负 “人口红利”因素逐渐消失
- 2013-01-11 10:01:471837
代理商生存压力加大2012年,对于挖掘机代理商企业而言,胜似寒冬。
受市场供需影响,2012挖掘机销量屡屡下滑。为达销售目标,代理商不得不调整销售策略。受困于激进的销售方式和回款难的现状,代理商投入大量流动资金作为贷款垫付或还款,正是这种做法使得部分工程机械代理商资金链形势更加严峻,消化库存、裁员、无序竞争成为今年代理商群体的关键词。2012年下半年,许多小型挖掘机代理商不得不依靠挖掘机制造企业的救助勉强维持,更甚者不得不被迫退出挖掘机市场。
在10月27日第十届中国工程机械营销高峰论坛上,一场以关注代理商生存现状为主题的对话向我们阐明了更多现实。“为什么现在大家感觉到在无序竞争呢?我分析了,实际上现在我们的情况是制造商一帮疯子,带着我们行业代理商一帮傻子,去猛打猛冲。”这是北京恒日董事长杨驰升的一个形象比喻,尽管话语显得有些粗鲁和刺耳,但这恰恰反映了真实的市场状态。
“当前市场低迷,有些代理商日子不好过了就求着制造商来救,试图还想继续坚持下去,但是市场不会给机会让我们再傻下去了,这次没有死,如果再这么干,下次一定会死。”杨驰升表示,国内很多代理商的业务经营模式过于单一。制造商库存居高不下四万亿过度透支导致挖掘机短期库存走高,短期难以消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特别是挖掘机,将从快速增*进入到温和过渡期。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挖掘机制造企业新增产能近15万台,与原有产能相比几乎翻了一番,产能已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如何把控企业销售风险、应对市场饱和及二手机资源如何盘活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
固定投资放缓,开工不足引起的需求骤减直接导致企业产能不能得到有效释放,目前大量设备闲置,企业开工率不足1/3。据粗略调查统计,目前行业主流工程机械企业的整机产品库存已近5万台、零部件的库存量近2万台,按一般销售情况来计算,即使企业不生产,中国挖掘机行业至少仍有6-9个月的去库存期。
销售占比达90%多,然而二手、翻新、再制造、培训等综合占比却不到10%。在对话环节中,当问及应如何总结2012年时,卡特彼勒代理商利星行执行官付耀生只说了两个字“活着”。由此不难看出,2012年对于很多代理商而言恰是一道“鬼门关”,而2013年可称之为“独木桥”,谁能挺过去只能各凭本事了。
用户还款不堪重负而用户,更加苦不堪言。
随着2012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固定投资不明朗,在行业市场需求量减少的低迷期,工程项目更是锐减,许多用户为求找到工程项目,不惜代价从内地奔赴内蒙新疆等偏远山区或东北极寒地带,人力物力等施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随着市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设备的保有量不断走高,设备租金随之大打折扣,降价幅度高达50%,加之用人成本不断增加,设备保养及维修费用高昂,用户设备的回本周期加长,还款压力更是让用户苦不堪言。另一个更加明显的现象就是,经验不足、实力欠佳的新投资者们不断涌入工程机械行业。他们缺乏从业经验、对行业认识有限,更不具备揽活找项目的能力,终结果就是无工程可接,设备款无力偿还。
在采访许多用户时,工程机械网记者总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已经不是过去几年前了,现在干工程利润空间太低,收回成本时间拉长好多倍,到后可能机器就报废了,这还不包括使用过程中出现几次大修的风险。”因此,还款压力使得用户是苦不堪言。大型挖掘机需求下降但依然被看好由于煤炭库存处于高位,煤炭开采企业业绩下滑明显,矿山开采多处于停工状态,严重影响市场对大型挖掘机的需求。同时,房地产、铁路基建项目复工在建的规模不大,对中挖的需求拉动效应不大。从市场需求结构分析,2012年11月小挖、中挖、大挖占比分别46%、46%、9%,大挖需求自6月份以来持续6个月出现下降,降幅达7个百分点。
但企业对于大型挖掘机市场依然看好,包括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利勃海尔等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纷纷扩充大型挖掘机产品线。随着2013年大型矿山、水利等工程的逐渐增加,国内对大型挖掘机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工程施工内容的大型化也必然带来设备的大型化,这类项目不仅对产品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吨位、体积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预见,工程机械尤其是挖掘机大型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挖掘机出口逆势成倍增长合资品牌海外业绩看涨从1-11月份出口情况来看,挖掘机出口环比继续提升,11月挖掘机出口环比大幅提升75%,出口台数774台(10月份442台),同比增长61%。三一重工、柳工、中联重科三家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大部分企业出口销量均明显上涨,可见在国内市场不景气情况下,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开拓新兴市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挖掘机合资品牌企业在中国市场无一例外遭遇滑铁卢,其中包括小松、斗山、日立、神钢、现代、卡特彼勒等多个挖掘机品牌,下滑幅度都在30%左右???。特别是卡特彼勒等几个大型品牌,2012年初就不断在中国建设新工厂扩充产能,如今花费巨额投资更是有苦难言,很多工厂建设步伐也开始放缓。但是,以上品牌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却是一片红火,销售业绩占比不断创出新高,可以说2012年是海外市场弥补了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