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2025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解读: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总体平稳

2025-11-08 11:11:4513636
来源:“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
  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良好局面
 
  ——解读2025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海地方和涉海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有效落实海洋领域宏观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资源要素供给稳定,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较好,海洋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海洋对外贸易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蓝色支撑”。
 
  一、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海洋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
 
  海洋传统产业基石作用稳定发挥。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总体平稳,前三季度海船完工量、海船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3.5%、47.3%和58.6%,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绿色船舶产品技术创新与供应能力持续提升,我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相继开工,我国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OCCS)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助力航运业减排降碳。随着利好政策落地、居民出游意愿高涨,沿海各地文旅产品创新供给,海洋旅游市场呈现供需两旺发展态势,前三季度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邮轮旅游热度持续升高,前三季度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邮轮艘次、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28%。1-9月中旬,外籍旅客从上海口岸乘坐邮轮的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7%。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平稳。克拉克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0%、50.8%和61.9%,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完成交付,我国首个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投入应用,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号”基础平台、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相继交付。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该药物是近年来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
 
  二、海洋资源要素供给稳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海洋空间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有效保障了重大项目用海用岛需求。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成效显著,南海北部湾海域涠洲10-5南油气田钻遇厚度211米油气层,实现我国海域首个变质砂岩、板岩潜山勘探重大突破,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古近系岩性勘探领域成功钻获高产油气井,进一步夯实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垦利10-2油田群(一期)、东方1-1气田、涠洲6-8油田二期、文昌16-2油田等油气开发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建产能接续发力助推海洋油气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17.7%。海洋清洁能源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前三季度,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3.7%、42.1%。我国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大丰(800兆瓦)”首批机组并网发电,上海市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306兆瓦)”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大容量加速迈进。
 
  海洋食物、水资源供给基础不断筑牢。“蓝色粮仓”建设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海水养殖不断发挥海水产品供给压舱石作用。风渔融合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粤东最大桁架式重型风渔融合海洋牧场平台“龙宫号”安全投放并完成首批章红鱼鱼苗投放,江苏省首座风光渔一体化半潜式海洋牧场“国能黄海1号”正式下水。海水利用项目建设有序开展,河北唐山形成以“发电冷却水—淡化海水—浓海水提溴”为路径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建成5万吨海水淡化二期项目,年产4000吨溴素项目一期进入试生产。
 
  三、涉海企业经营总体向好,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涉海企业生产经营信心提振。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红利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释放,分别有55.6%、54.2%、80.1%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比例均高于上半年。分别有24.4%和64.5%的企业对四季度经济环境持乐观和观望态度,分别有24.3%和51.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及持平,90.6%的企业预计四季度平均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夯实。涉海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及企业间共同研发、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奖励机制、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分别有62.9%、62.3%的企业前三季度研发经费和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
 
  四、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成效,海洋探测能力不断增强
 
  海洋领域数智化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将有效激发“沉睡”的海洋数据价值。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助力海洋经济智能化升级。中船集团发布“智海·图灵”海上人工智能高效赋能基座平台、水星智算处理器凌久NP101、海鲲大模型、蓝豚智能产品安全性测试验证平台、造船领域科技创新管理高质量数据集、数字化营运支持系统等多项AI创新成果,进一步夯实了船海产业构建数智生态的基础。国内首批自主研发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工,填补了我国海洋工程智能化焊接装备空白。我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投入应用,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深海极地探测取得新进展。“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的“海马”冷泉渗漏点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洞察”号自主水下机器人成功完成在西太平洋结核矿区的应用性试验任务。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实现了从水上10千米大气到水下1千米海洋的综合同步观测,填补了国际大水深剖面观测技术的空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北极冰层下完成首次冰区下潜。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在北极完成示范应用,满足了极地环境下的洁净采样要求。
 
  五、海运贸易稳中有进,港口航线建设成效明显
 
  海洋对外贸易韧性持续彰显。在更加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我国海洋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海运贸易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高端、智能、绿色涉海产品竞争优势显现,助力优化外贸结构,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港口智慧化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目前全国已投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规模居世界前列。港口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天津港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率超88%,平均作业效率提升15%,青岛港进口提箱业务办理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20分钟。港口绿色化水平持续提高,大连港完成全球首次绿氨船舶燃料加注,上海港完成国内首单国产超低硫重质船舶燃料加注,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实现船用绿色甲醇加注,有力推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
 
  国际航运网络加速织密。今年三季度,沿海港口加大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航线拓展力度,嘉兴港新增直航非洲航线,温州港、北部湾港开通至中东国际航线,宁波舟山港开通首条北极航道航线,“张家港港—钱凯港”南美西直达快航班轮实现首航,“东莞港—非洲阿尔及利亚”“东莞—胡志明—贡布”新航线开通,上海南港码头新开澳新直航班轮航线。
 
  前三季度,国家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推动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但更要看到,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压力。下一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加速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原标题:2025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上一篇:国内上市泵企2025年三季度财报分析

下一篇:10月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为38.4%,一级指数全部落入不景气区间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