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华宜宾职工用“微动作”把降本增效做到日常里
- 2025-10-29 14:10:066029
在耀华宜宾储运管理部,“降本增效”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成了每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线职工们积极想点子、主动找事做,在公司的支持和搭建的平台上,真正把“增收、降本、挖潜”做出了成效,带来了一个个亮眼的案例。
人人有建议,公司来支持
年轻职工赵章宏提出:“能不能把设备参数和操作规程都传到手机上,方便随时查、随时学?”
这条建议很快被部门采纳。公司随即引入企业微信机器人,整合了冷端操作、退火工艺等知识库,打造出一位永不离线的“大师傅”。
老师傅刘微微满意地说:“以前查资料要翻台账、问专人,现在随手一问,机器人秒回,太方便了!”
自该系统上线后,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冷端生产损失由0.5‰降至0.3‰。

小改动,大效益,全员齐发力
在设备优化方面,职工们也纷纷主动琢磨,不再“等安排”。工段主管崔林有提出,对两条产线的备用破碎仓运行时间实行错峰调整。经测算,仅这一项,每天就能省电720度,年节电超过25万度。
部长助理方应海带头推动振动筛技术改造,把原来的单层筛升级为三个平面摇筛。“操作更简便,运行也更稳了”,她自豪地介绍。
2025年1到10月,该部门机物料同比节约近10万元。
微创新,精准调控,团队协作显成效
就连玻璃存储的倾斜角度,也成了大家共同优化的对象。在班组长的组织下,多位一线职工反复研讨,最终一致建议将入库角度从原来的3°-5°收窄至3±0.5°,并配合数显水平仪实时校准。
年轻技术员赵坤解释道:“别小看这几度的调整,对减小玻璃应力、防震防损特别有用。”这项改进推行后,玻璃库耗同比有效下降。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变化,背后是耀华储运一线职工对“降本增效”的深切认同和日常努力。不论是老师傅的实践经验,还是年轻员工的创新想法,在公司的支持机制下都得以迅速落地和验证。
节约是一种本事,增效是一份追求。每一个岗位都可以发光,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攻坚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