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赋能双碳战略,加快向绿转型!中交集团深耕海上风电建设

2023-11-17 09:11:06195
来源:中国交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能源革命”浪潮势不可挡,风电建设顺势扬帆起航。
 
  中交集团深耕海上风电建设领域近二十载,深度践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从制度体系、创新创效、人才培养、设备管理上不断完善,构筑了较为完整的海上风电施工管理机制。近年来,三航局、中交海峰风电公司加速推动全产业链综合一体化服务,用实干担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国家“双碳”目标建设贡献了中交力量。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作为中交集团海上风电产业链链长建设单位,三航局近3年海上风电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最高为31%,施工产值占比达到31.9%。三航局安装的“大风车”北至辽宁,南到广东,总装机容量超1700万千瓦,年上网发电量达340亿千瓦时,可满足1200多万户家庭的年度用电需求。
 
  2022年9月,中交海峰风电公司在福州成立,业务涵盖海上风电装备研发投资、运营维护、设计咨询、海外风电、“海上风电+”等多个领域。自成立以来,海峰风电聚焦海上风电产业,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在“卡脖子”技术攻关、深远海核心装备研发、后市场服务优化升级、关联产业、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发力,致力于发展成为集海内外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
 
  活力迸发
 
  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三航局坚持以核心技术优势突破“卡脖子”难题,依托成功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力打造“海上风电施工技术研发中心、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两大研发平台、“上海康桥、上海马路桥、浙江岱山”三大试验基地,完成风电相关科研项目共计80余项,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8项、能源行业定额标准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0项,以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补齐国内相关技术空白和技术短板。
 
  绚丽的烟花伴随欢呼声划破祖国南海的夜空。“终于成功啦,我们成功啦,再也不用受制于人。”三航局港湾院材料研发团队的领头人汪冬冬激动地说。2019年4月12日凌晨,广东阳江南鹏岛深海30米水深风机基础四桩导管架水下灌浆成功,导管架与海底桩基永久连接屹立南海。十年磨一剑,三航局港湾院自主研发的优固特品牌海上风电导管架灌浆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成功替代进口,打破国外垄断,彻底解决了依赖进口灌浆料和连接技术的关键“卡脖子”问题。
 
  早在2008年,在实施国内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时,汪冬冬就意识到,导管架灌浆连接技术对未来海上风电施工意义重大。“要想进军深远海,抢占水深20米至50米海域市场,核心技术和产品至关重要。”他说。当时,这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尚处于空白。研发团队立即开展新材料研发,通过配比核心添加剂,不断优化强度、抗折、抗拉、弹模等性能。经历几千个日夜的反复试验,港湾院终于在2014年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导管架灌浆材料及灌浆连接成套技术。
 
  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上海东海大桥、福建平海湾、中广核惠州、广东阳西沙扒、山东牟平等海上风电项目,有力推动海上风电基础施工核心技术国产化,在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1年2月,浙江舟山岱山4号风电场一度面临工期紧、海况恶劣、船机资源紧张等诸多难题。三航局技术中心研发计算模型,得出浮式起重船的浮体运动轨迹,为起重船顺利完成风电场风电塔筒和机舱的安装作业提供依据,创造了国内运用“浮式吊装”技术进行风机轮毂机舱吊装首次成功的纪录及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最快纪录。
 
  2023年1月,海峰风电先后承接了福建平潭大练和长乐外海C区海缆修复项目,面对非窗口期恶劣海况施工时间少的问题,项目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针对不同海况条件、海缆等级形成了平台供应船动力定位状态下海缆修复工艺和基于小型自升式平台船+ PSV的海缆修复技术,仅用时10天即完成了海缆抢修作业,得到了业主的好评。
 
  积厚成势
 
  掌握装备配置主动权
 
  2021年是海上风电安装的高峰期,全国全年新增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690万千瓦,是此前累计建成总规模的1.8倍。“在这场大规模的风电安装高峰期中,可以说,谁掌握了核心装备谁就抢得了先机。”三航局工程管理部总经理李森平说。
 
  面对单机容量大型化、风场深远海化等趋势带来的建设难题,三航局定期开展海上风电施工市场主要装备供需分析,改变以往船机设备靠租赁的单一做法,按照“自有、合资、社会化租赁”科学配比原则,打造并掌握了一批各项技术指标都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海上风电专用装备。“三航风范”号起重船风机整体安装数量居前,“三航风华”号风电安装船多次刷新海上风电安装领域的世界纪录,“三航风和”号风电安装船创下月均7台、单月10台风机的安装纪录。
 
  2021年8月,三航局在建的23个海上风电项目一个月内安装风机77台,工效为历史同期的2倍以上,各类基础施工效率是历史同期的近3倍。“比如在福建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C区项目,我们在全亚洲范围内首次尝试10兆瓦风机机舱、发电机、轮毂‘一体吊装’,较平均耗费2天的分体吊装,一体吊装仅用7.5小时,有效提高了风机安装施工效率。”李森平介绍说。
 
  成立1年多以来,海峰风电高度重视装备技术升级,研发投资国内的第四代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2500吨“海峰1001”、1800吨“海峰1002”,以及国内技术领先的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海峰2001”,能够满足深远海一体化海上风电施工作业需求,大幅提升了我国海上风电施工作业能力。海峰风电着力还将打造“六位一体”功能定位“海峰3000系列”中型运维母船,参与到福能海峡长乐C区220千伏海缆修复、中广核平潭海缆修复等项目建设中,实现高效统筹区域资源、快速调度专业运维队伍和高效运维风机的目标。此外,正在建造中的“海峰5000系列”,是最新一代国内领先的风电运维船,将助力构建完整的适应全海域、多海况、多功能的深远海核心装备体系。
 
  夯基垒台
 
  提升制度的生命力
 
  2021年12月,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广东阳江阳西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作为该风场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三航局江苏分公司承担90台6兆瓦和7兆瓦风机的安装任务。
 
  顶着最晚开工,主力安装船舶和起重船严重不足的压力,阳西沙扒海上风电风机安装项目如何实现“逆风翻盘”?答案就藏在“计件奖励”里。2020年3月,为解决项目一线的实际问题,三航局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在海上风电船机设备协调会上提出计件奖励制度,并授权三级公司先行先试。
 
  非常之时采用非常之法,江苏分公司就此制定了专项计件奖励办法。“项目一线人员奖励不得少于奖励额度的80%”“主力船舶、协作单位同等奖励”……一时间,消息传遍了协作班组和船舶队伍。
 
  专项计件奖励办法推行后,阳西沙扒海上风电风机安装项目单月完成了10台7兆瓦风机安装任务,远超我国海上风电最大装机容量风机单月单船安装纪录。在高压的生产任务下,参建人员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抢抓海上施工宝贵的窗口期。
 
  计件奖励只是三航局完善特色制度的一个案例。在丰富的海上风电施工经验支撑下,三航局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调整、完善管理制度。三航局各核心部门先后制定了多项海上风电施工相关制度办法。随着《海上风电施工船舶管理办法》《海上风电项目部人员配置指导方案》等制度落地,现场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现场施工效率显著提高。
 
  2022年6月,三航局新能源公司承建的江苏如东H14号海上风电场项目荣获我国电力建设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2022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项目建设期间,创造了单船单个自然月安装10台风机,30天安装13台风机的纪录,成为如东沿海同批核准的13个风场中进度最快的项目。
 
  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最快、国内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安装风机插深最深、全国海上风电领域单月混凝土浇筑量第一,岱山4号海上风电项目一举刷新全国纪录;当年立项、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全容量并网,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项目创下国内海上风电领域建设最快纪录……施工现场传来的一声声捷报,是制度生命力最有力的证明。
 
  后浪奔涌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我见过凌晨两点的海上施工一片灯火通明,见过早上五点海上壮丽的日出破晓。”这是一名海上风电建设者在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恶劣的海况、迫在眉睫的工期、种种技术难题……他们的“追风之路”并不容易。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这里也成为青年人才成长最快、数量最多的地方。福建平潭海域被称为“世界三大魔鬼海域”之一。自2010年以来,三航局厦门分公司在平潭海域累计承接8个风电项目,20名青年人才走上中层管理,甚至是企业班子的重要岗位。
 
  风电人才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丰沛的环境土壤——注重培养硬件软件双到位、激励与创新双促进的管理机制。
 
  2021年,三航局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海上风电全周期链设施设备资助项目”顺利通过上海市人社局综合验收。这意味着三航局海上风电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在技能提升和素质提高方面有了更为专业的培训设施设备。在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除了“硬件”升级,“软件”也相应到位,以项目为依托,不断加速海上风电施工管理团队的孵化。中交集团“品牌团队”孙彬团队,在“主心骨”孙彬的带领和影响下,在7年时间里锻造了一支精技术、打硬仗的风电管理骨干;厦门分公司平海湾海上风电项目部通过师带徒现场教学、案例讲解、技术教学等形式提高青年人才技能,随着团队的不断成长成熟,为一期、二期、三期项目的陆续承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价值创造论英雄。”在明确的选人用人价值导向下,三航局积极探索适合人才特点的激励机制。三航局宁波分公司推行项目“助理制”“安全总监制”“副总工制”,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晋升“中转站”。新能源公司着力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将“海上课堂”与技能比武相结合,阶梯式帮助船员技能提升、走向更高岗位。“在‘三航风和’号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下,我学会很多,成长很多……”大副茅橙冰在一次先进个人的表彰发言上感慨道。
 
  与作用于青年员工“内驱力”的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是创新创造的良好外部氛围。青年“五小”创新创效活动、CAD绘图技能大赛、BIM技术创新团队……在这里,只要有想法、勇实践,总有平台让他们绽放青春风采。来自厦门分公司山东半岛南风电项目的颜炜是一名90后,刚参加工作5年的他,以公司BIM技术团队为依托,自学相关知识,获得“龙图杯”第十届全国BIM大赛二等奖。“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更坚定了我走好技术道路的决心。”此后,他又多次获得全国及上海市BIM大赛相关奖项,并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海上风电用智能安全帽”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交通建设报丨三航局
 
  原标题:赋能双碳战略,加快向绿转型!中交集团深耕海上风电建设

上一篇:四方光电收到约1.3亿元项目定点通知书 供应车规级PM2.5传感器

下一篇:“石”力出众!柳工超大吨位石材叉装机下线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