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向海图强!船舶 “智”造已成集体风潮

2022-07-20 17:07:04354
来源:重工机械网 作者:今夕何夕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船舶修造业是我国舟山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产业关联性强、资本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劳动力密集、制造周期长等特点。据统计,今年以来舟山海关已监管船舶出口28艘,同比增长27.3%,货值20.5亿元,目前辖区重点造船企业在建船舶数量近20艘,手持订单数超百艘,我国造船产业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来看一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保持全球领先。新接订单量增幅高于全球20个百分点以上。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2%、53.8% 和 47.6%,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 4.1、5.0 和2.9个百分点。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国内船舶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多达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20340家)、山东(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广东(7642家)、辽宁(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个省/市,前八省份产业集中度达80.61%(按照企业数量)。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不仅包括传统的修造船产业,海洋能源装备、海洋智能装备、深海装备等都是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6月初,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1500米深海铺缆机器人在威海成功入海测试,全套设备上千种零部件均实现国产化,这标志着我国船舶制造取得了新的进步。
 
  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至2025年全球造船市场将达到1866亿美元。随着船舶行业需求逐步增加,船舶制造业迎来蓬勃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带动市场对船舶智能制造工序、造船材料安全性、可靠性及质量等要求的提升。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快智能制造步伐。近年来,扬州船舶工业也积极开展智能化转型探索,通过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等,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了进一步推动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良好基础。
 
  为实现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船舶制造行业必须大力推进零碳排放船舶发展,同时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将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船用加氢站、船舶大功率充电桩等纳入“新基建”范围,在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运营计划保持同步;制定瞄准未来更高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实施新一轮老旧船舶淘汰计划和“绿色长江”“绿色珠江”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远洋、沿海、内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动LNG燃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应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船舶总装制造能力比较强,但核心船用设备国产化配套能力较弱,动力、配套设备、船用电子信息设备以及海洋装备智能化基础器件等方面是中国相关产业链中的短板。除此之外,中国船舶业的绿色生产技术水平及生产效率不高,具体表现为单位造船吨位的平均能耗、材耗、工耗与排污量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针对以上种种状况,只有从技术、人才、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推动我国船舶制造业实现新一轮发展。

上一篇:进口达到90%,我国高端科学仪器崛起仍任重道远

下一篇:上半年工业生产企稳回升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