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河湖生态缓冲带“兰里水乡”迈入治理新模式
- 2021-11-11 13:11:001154
【重工机械网 热点关注】“兰里水乡”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北部的三墩镇,相传战国时期一代大儒荀子,慕水湄之美,于此耕读植兰,“兰里”从此得名。兰里片区历史以来水系纵横,河湖密布,是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散乱污企业和外来人员集聚,区域污染排放负荷高,水质改善难度大,居民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恶化严重。
2016年以来,西湖区纵深推进五水共治,在剿灭劣Ⅴ类河道前,全区37条劣Ⅴ类河道中,三墩地区就占了一半。三墩镇迎难而上,铁腕治水、实干兴水、着眼亲水、用情护水,经过多年的区域连片治理,“兰里水乡”创新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探索流域生态治理新模式,环境面貌实现了质的“蝶变”。
生态缓冲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环境治理措施,主要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内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同时在溪流沿岸构建自然风景线,美化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兰里水乡”河道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姜工表示,每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改造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兰里景区,河道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农业灌溉富营养化废水和周边五金小作坊工业排污。因此在方案设计中对植物的选用,生态群落的构建会优先净化、缓冲功能的实现。
前期,三墩镇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邀请专家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参与实地调研并制定兰里景区水系治理方案,把脉建设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河一策”方案。之后抓落实、促联动、求成效。多部门联动,上下合力共同推进。
为了治理好水污染问题,三墩镇统筹推进“五水共治”、拆违控违、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华联村、绕城村立面整治991户、庭院改造1022户,彻底改变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象。以“污水零直排”建设为抓手,完成农村美丽乡村生活污水终端处理项目37个,惠及农户2036户,大力治理岸上污染源头。
针对域内断头河较多,水网连通性不佳的现状,三墩镇开展“血管大手术”,进行全域水网贯通工程,打通断头河17条,实行常态化生态清淤和生态补水,强化河道的自净能力,河道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
在“兰里水乡”建设中,三墩镇对区域内韩家坝、贝家桥港、太平港等数条河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同步治理提升,逐步恢复“岸上乔灌草、水体见水草”的自然原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化驳坎,为各类水生生物和两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种植多样化沉底、滨水、挺水等植物,进一步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和水华生长,从而使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能力大幅提高。将原有村庄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建成滨水绿道约12公里,将美丽乡村的古道、古埠、古桥串联成网,构建城中田园的诗画江南美景,成为市民亲水乐水的好去处。加强河道、水塘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景观节点47个,新增绿化面积59.36万平方米,成为城市和河道生态缓冲带建设的示范工程。
此外,在河道生态缓冲带区域内努力做活“水文章”,以“一汪清水”推动经济发展。总投资5.4亿元的五生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驻在贝家桥港兰里片区,利用优质生态环境,打造成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运动养生、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综合园区,与河道生态缓冲带建设互补、相得益彰。
如今,漫步在兰里景区的游步道上,翠柳依依,碧波荡漾,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再也没有以往的腥臭味,“黑臭河”的旧貌一去不复返。
当前,为了落实“兰里水乡”建成后的长效管理,三墩镇建立健全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实施河道生态缓冲带“1+N”常态化督查机制,推出责任人、处理时限、处理结果的责任“三落实”工作法。成立4支民间护河队伍,聘任民间志愿者100余名,营造共建共管共享氛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动画模拟、职能传感、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对区域主要水体的水质、水文、设施运行及生态缓冲带保护进行全面感知和动态监控。建设“智慧治水”平台,布设河长制电子显示屏,引入无人机、无人船在线监控监测,实现河道全域数字化管理。
“兰里水乡”的实践证明,通过高标准谋划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推进区域连片治理和生态修复,是实现河湖水质稳中向好,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效途径。三墩镇将继续深化“兰里水乡”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的殷切期望,不负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提供更多经验,用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福利,兑现美丽杭州的“绿色之约”。
原标题:探索水生态修复新路径(9) | 杭州市西湖区: 创新河湖生态缓冲带“兰里水乡”迈入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