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深度长文丨“三一”一夜 ,触摸制造业升级的脉搏
- 2019-04-28 09:04:522637
4月16日晚上10点,晚风习习,热闹的湖南长沙县城逐渐安静下来,但三一重工18号厂房里,仍灯火通明,今夜有10多台泵车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
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触摸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脉搏。
“我的机器人同事”
棕榈树亭亭如盖,凉亭错落有致,脚下潺潺流水,身旁繁花争艳……记者仿佛来到了一座公园。这是18号厂房的休息区。结束了一天工作,阀块机加班组长彭百雄正在此歇脚。
彭百雄的班组有60人,主要负责混凝土设备、路机设备液压系统的关键阀块、法兰和分动箱的机加工序。
*近厂里订单多了,班组工作任务也相应加重。彭百雄从早晨8点忙到晚上10点,一天忙碌过后,他身上的蓝色工装依然干净整洁。“多亏了我的机器人同事。”彭百雄笑着对记者说,“只需要按一个按钮,就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数10道工序。”
在彭百雄看来,阀块机加是一门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产线拥有了大量数字化机床,工人只需严格按照MES中心的生产调度,设置好程序,就能实现阀块的生产下线。
近年来,由于设备技术升级加快,以及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增多,阀块机加班组也迎来了高度“柔性化”生产的挑战,有时两三天换一种,*多时一个月能换40种零件,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每天都要面对新工件、新任务。年近半百的彭百雄仍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自动化设备培训班,给自己“充电”。
人与机器人在和谐共处,机器人成了职工值得“信赖”的伙伴。
在结构件工作中心,蓝色火光不断窜出,“焊接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焊接30余道焊缝。这台机器人是焊工李柱的“老伙计”了,2010年就在一起工作,“它可以24小时工作。焊出来的焊缝整齐又平整,焊渣也少”。
焊工班长阳利军负责的总拼线除了2个环节由5个工人操作,其余全由11台机器人完成。“90%的工作都由机器人接手,实在太轻松了。”阳利军说。
“秘密手段”
凌晨1点,泵车生产线突然传来一声刺耳的预警声,将犯困的记者惊醒。
这是在提醒工人进行下一道工序。循声望去,生产线上车型、颜色各异的泵车停在自动履带机上,等待着进一步装配。
传统泵车生产线只能生产一两种车型,而这里的每条生产线可以生产5至10个车型,整个厂房可生产车型高达69种。“以前2条泵车线有800多名工人,现在只有200余人,但人均效率提升了400%。车间现在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而在上海临港挖掘机生产车间,可实现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装配班班长蒲明俊说,“现在不仅是装配效率提升了,工人作业也更加安全便捷。”
将零部件从仓库区运到生产线这项繁重的工作,已经由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执行。工人们把需要的物料提前下单,AGV无人小车自动配送到位。车间支柱上的白色透明塑料条是无人小车的信号灯和指挥条,小车可以自动避开障碍物。
接到提醒后,泵车装配员邵子贡打开了集成在手机微信里的MES系统(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点击“接受”按钮。通过查询所生产车型的订单号,他可以清楚看到每一步工序和工资。
“干完这一趟活,我又能挣100多元。”在邵子贡看来,“工作就像打游戏一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能收获对应的报酬。不一会儿功夫,自动履带又拉来一辆泵车,记者稍一分神,他就又爬到了泵车上,聚精会神地拧起了螺丝。
记者注意到,每一辆泵车上都装有一个黑匣子(三一运动控制器),这是三一重工研发的“秘密手段”。
目前,三一集团有20多万台在外设备,通过黑匣子传回海量的工况、位置、设备状态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指导三一的服务提升、研发创新、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也形成了业内*的三一“挖掘机指数”,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提供判断依据。
据介绍,三一还在国内建设了本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树根互联CEO贺东东说,“根云”平台运用新兴的数字技术,针对解决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中遭遇的资金不足、技术匮乏等痛点,协助企业更加迅速、更加方便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
“明天会更好”
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10多台崭新的泵车从生产线陆续驶出,准备接受*后一道工序的检测,检测合格的产品次日将发往世界各地。
对于彭百雄这样的老员工而言,这样的夜晚既普通又珍贵。
自2012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历经了漫长的市场调整,曾经风光无两的三一重工仿佛一夜之间便跌入到了谷底,混凝土机械销售掉了80%。
2012年的一次班前会上,彭百雄拿到车间生产计划书时便察觉到了“凛冬”的寒意。“照当时的销售计划,剩余的库存都清不掉,这意味着我们没活干了。”
有一些员工离开了“三一”。2013年,彭百雄也收到了一些公司抛来的“橄榄枝”,要以比当前工资多一倍的薪水聘用他。但是他选择留在三一重工,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阀块机加班组的60名弟兄。
“我是喜欢待在‘三一’。”这名老实憨厚的涟源工人,操着家乡口音一再向记者重复着一个词:归属感。
2003年,他的孩子眼睛动手术,公司工会得知后主动找上门,塞给他8000元,这在当时是他的3个多月工资。“很感激,所以在‘三一’需要我的时候,不能走。”
公司*终将转型重点锁定在装备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上。被派到18号厂房一年后,彭百雄班组里多了几架行业的数控机床,身边也陆陆续续迎来了许多机器人同事。
而后公司成功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效率提高了3倍。
2008年2月29日,三一重工举办一年一度的“三一节”,对过去一年为“三一”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这一次的“三一节”晚会上,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还兑现了5年前许下的承诺,对所有持有“三一”的老员工,给予每人10万元的奖励。这些的持有者,是从1994年建厂,便一直坚持追随三一重工的20名老员工。
这一幕让彭百雄十分感动。2019年元旦后,他破天荒地在一家酒店召开班组年会,特意把当年主动留下的60位兄弟请到现场,合唱了一首歌——《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