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辐射周边 带动宏观经济发展
- 2019-02-22 10:02:201502
2月18日,中共*、*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并向各地区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配合,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纲要》共计十一章,四十一小节,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布局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同时也标志着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有学者提出过建设大湾区的设想,当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港商在广东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投资已颇为寻常,而且由于粤港澳彼此相邻,多年以来三地都保持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随着上世纪末香港、澳门的陆续回归和“一国两制”的施行,粤港澳三地区的经济、人文交流变得更为频繁,越来越呈现出融合之势,这也为如今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粤港澳地区已经取得了令人为之侧目的发展,如今仅从经济总量来看,即便相比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也毫不逊色,加之粤港澳地区地处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其已经具备了建成湾区和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布局来看,涉及“2+9”个地区,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包括深圳市、广州市在内的珠三角九座城市,通过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以完成11个城市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达到粤港澳地区整体发展的目的,并以此辐射周边,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具体而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的发展各有侧重,将城市优势继续做优做强是发展的原则所在,香港致力于打造“大都会”,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和深圳则是“都市”和“创新创意之都”的城市定位。
从《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来看,发展速度是本次粤港澳规划中一大亮点。《规划纲要》提出,在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到202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规划,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这样的落地见效速度是以往各种规划中比较少见的,要知道,近期目标完成时间的2022年距离今时今日仅有三年的时间,不过在两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也有着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项细化措施,由此可见完成目标的时间设置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切实可行的。此次《规划纲要》的印发,正是对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政策落地见效能力都提出要求,全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此外,虽说2022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显得略显紧张,但在《规划纲要》的全文中,并没有提出量化的衡量目标,比如增速和总量指标,这给予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的自由度,同时也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即提出了中短期的发展目标,却丝毫没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存在,而是以此完成战略布局和发展,促使粤港澳大湾区共荣发展。
科技创新力量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倚靠,“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是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大经济体发展的共识,而粤港澳大湾区想要成为上的湾区,也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力量。在《规划纲要》中,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科技走廊建设,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次反复强调,无不透露着科技创新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大湾区的规划出台之前,珠三角地区就一直是国内高精尖技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次大湾区的建设,也将集中优势力量,希望助力粤港澳地区的科技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并培育出若干产业集群,加之香港地区发达的金融业以及澳门地区发达的服务业,金融创新、服务业创新的前景也可进行展望,以此期待完成产业融合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下经济新常态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一国两制”基本原则的新尝试。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知道,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前我国国内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都是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也正如《规划纲要》中也包含着“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容,在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尤其是重点防范金融风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抓住机遇,完成建设好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目标,并以此辐射周边,带动宏观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