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迪尔收购维特根集团竟然和有关?
- 2017-06-07 09:06:5921598
是什么让迪尔公司为维特根集团豪掷52亿美元?为什么维特根兄弟认为前者是值得托付这份饱含两代人五十六年心血的家业的正确选择?
这是三方面合力促成的结果:双方维持了十多年的良好关系,迪尔公司近期强劲的财政表现以及Stefan与Jürgen兄弟二人决意退出家族企业。
迪尔公司董事长兼执行官Sam Allen称,早在十多年以前,维特根集团便被认定为与公司拓展建筑设备业务的策略十分契合的目标。2000年代中期,在建筑与林业设备部门负责人任上的Sam Allen找到维特根家族,表明来意。其时,Stefan与Jürgen两人无意于让旁人接管这个由他们的父亲Reinhard Wirtgen凭借一辆卡车建立起来的家族企业。交易没做成,Sam Allen自那以后却一直小心维护这份紧密的联系。
迪尔公司和Sam Allen等待的那个时机终于到来。金融危机的阴云已经远去,公司在5月底宣布,2017财政年度第二季度的净收入增长了62%,今年前六个月的净收入达到9.96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7.498亿美元。他们志在必得的维特根集团,实力比当初更上一层楼;随着2014年边宁荷夫的加入,这家代表着众多被金主虎视眈眈的德国Mittelstand(意指“中小型企业”) 的家族企业奄有维特根(WIRTGEN)、福格勒(VÖGELE)、悍马(HAMM)、克磊镘(KLEEMANN)和边宁荷夫(BENNINGHOVEN)五大,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产品覆盖石料加工、拌和、摊铺、压实与道路修复等环节。
2016年,维特根集团的销售总额约为29亿美元,预计2017年会增长到34亿美元。作为筑路机械行业的三大家族企业之一,维特根集团的发展势头让人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并不满足于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Yellow Table 2017)第16名的位置。让人意想不到的是,Stefan与Jürgen突然主动找到了迪尔公司。这无异于多年来心心念念、苦苦追求的意中人态度大转变,主动示好。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了,以至于迪尔公司董事长兼执行官Sam Allen毫不掩饰地对《Equipment World》的记者说:“我们深感荣幸。”
维特根兄弟为什么会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做出这样一个轰动了整个行业的决定呢?有内部人士称,原因有三:公司规模已经超出了原定的中等公司的规模;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家族化管理会制约它的发展;家族的第三代还太年轻,无法接手公司的管理工作。我们无法证实上述说法的可信度。
约翰迪尔设备
至于迪尔公司方面,他们答应这笔高达52亿美元的全现金交易,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多年的翘首以盼做一个了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把宝押在美国总统的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支出计划上面了。
根据《华尔街日报》在3月9日发布的消息,美国总统敦促白宫起草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支出计划,该计划将要求各州简化地方审批流程、优先考虑现有公路和高速公路翻新项目,而非新建公路,并优先考虑可以很快开工的项目。
这正是维特根集团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两家公司的产品线没有重叠部分,意味着迪尔公司得到了很好的补足,维特根集团原有的8000多名员工也没有失业之虞——维特根中国的官方微信称,“迪尔公司将会保留维特根集团的所有现有品牌、管理团队、制造布局、全体员工和分销网络。”
装载机</a>" width="580" height="378" align="" border="0" />
约翰迪尔装载机
和大多数并购案一样,迪尔公司将会好好利用两家公司的协同作用。这包括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供应,发动机、汽缸、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和电子元件的垂直整合,使用迪尔融资服务增强销售前景,以及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使用WorkSite解决方案连接机器以提高生产率。
迪尔公司的副总裁兼财务官Raj Kalathur说:“这些协同作用的80%以上好处来自降低成本,在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供应方面尤为突出。”在欧洲,约有30%的维特根集团的供应基地同时也在为迪尔公司供货。两家公司均在印度普纳建立了工厂,在巴西和中国设立的机构也相距不远。
约翰迪尔品牌标识
维特根集团在有55家销售、服务公司和超过150家授权代理商;在北美地区,迪尔公司拥有10%~15%的销售网点,在欧洲则拥有所有林业设备销售网点。不知道迪尔公司如何用好这张比以前更大的分销网络,让小鹿撒腿跑得更欢,让维特根更加“贴近客户”?迪尔公司的建筑与林业部总裁Max Guinn说:“我们今后会不会在交叉销售约翰迪尔和维特根集团原有品牌?公司正在审度方案,现在回答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