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内外兼修”走出去
- 2015-02-10 14:02:463028
总理曾在不同场合,对中国高铁的优势进行过阐述。铁路业内人士将其归结为“高铁三论”:“技术论”——技术*、安全可靠;“价格论”——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论”——运营经验丰富。
“技术论”有据可依。运行中,中国已经造出时速160公里到380公里之间、不同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速度等级和高铁里程均居世界*。
“价格论”毋庸置疑。基于中国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优势,加之大规模建设高铁摊薄建设制造成本,一般认为,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2/3。
“运营论”。目前世界上运营高铁或打算运营高铁的国家,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如此复杂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条件,如此环境下建设和运营高铁,试验条件无人可及,运营经验无人可比。中国自行设计的高寒动车组、防风沙动车组、耐高温高湿性能动车组等种类繁多、适应性强的动车组均已于世界水平。“中国高铁是跑出来的”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内功既已炼成,比武空间又有多大?有市场机构曾做过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8个国家与中国洽谈引进高铁技术或合作开发,所有项目累计里程超过5000公里,总投资额近万亿元人民币。
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为中国高铁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轨道交通急需发展的区域,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改造升级国内铁路系统的需求。据世界咨询公司德国SCIVerkehr公司预测,“一带一路”区域内拟建或在建的高铁项目共有9个,此外还有22个跨境铁路、普通铁路和地铁项目拟建或在建。此外,中国对外的高铁规划还包括泛亚高铁、中亚高铁、欧亚高铁和中俄加美高铁等更加远期的畅想。
然而,中国高铁走出去并非坦途。一方面,铁路牵扯到国家命脉,高铁项目建设更是通常要跨越几届政府,其过程变数诸多;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环境复杂、经济实力各异,面对截然不同的法律、人文环境,高铁项目从谈判、签约到建设、运营,各个环节挑战多多。
因此,在高铁走出去过程中,政府、出口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主体间应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政府层面,可针对高铁“走出去”制定具有实操性的规划或支持政策,为企业海外布局提供更明确的抓手和牵头力量;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承载能力和需求空间做好协调和规划,避免一哄而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重复建设。
出口企业层面,应避免内讧,将主要精力放在夯实内功、提高化经营管理水平上,确保技术和管理“过得硬”;同时应针对当地的民情文化、法律规章、经济运行规律等提前备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
金融机构层面,应为企业走出去做好配套的金融保障。比如,针对一些具体项目提供优惠性的贷款政策、税收政策,或设立专门基金资助一些海外高铁项目;丰富和强化海外投资保险手段,解决企业走出去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