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
- 2014-11-25 08:11:392880
据悉,该会议由*科技教育司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车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崇和实业有限公司、水科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承办。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北车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崇和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构建启动会部分*嘉宾合影
据了解,由上述单位联合自主研发的“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主要包括整船平台、养殖系统、物流加工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整船平台由十万吨级阿芙拉型油船改装而成,型长243.8米,型宽42米,型深21.4米,吃水14.8米,航速15节;能提供近八万方养殖水体,能在12级台风下安全生产,并能移动躲避超强台风。
养殖系统由十四个养殖舱构成,设有变水层测温取水装置、饵料集中投喂系统、自行式操控台等。
物流加工系统具备远海捕捞渔船的物流补给、渔获物海上收鲜与初加工功能。
管理控制系统可实现对养殖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控制,以及物流、捕捞等整个生产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该型养殖平台可通过变水层测温取水装置获取水温适宜的优良水体;通过苗种繁育系统,实现鱼种的自我供给;通过饵料集中投喂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设施,开展暖水性石斑鱼、金枪鱼和冷水性三文鱼等名贵品种规模化养殖。养殖平台配合以专业的物流运输船舶,可作为捕捞渔船的供给母船,为渔船提供海上捕捞的物流、供给保障。
该型养殖平台还可以:设置随船拖弋式大型网箱,拓展养殖能力;设置海洋科学考察站,长年观测海洋水文与生物资源;在边远海疆,可“屯渔戍边”,成为守望领海的前哨;
会场上来自北车集团、隆平高科、东方海洋等大型国企和,以及*有关司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所等与会代表纷纷发言,深入探讨以构建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规模化海上养殖功能区的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并着眼海防、远洋捕捞船只物资供给、海产品中转加工、仓储物流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救援等辅助性功能,以期全面支撑我国海洋资源产业化战略。
我国将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以占世界总量70%的比例,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然而,由于我国内陆和近海的养殖空间逐步受到其他产业挤压,水质环境不断恶化,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增长空间令人担忧。
我国海水养殖生产方式以沿岸陆基养殖、滩涂养殖和内湾小网箱养殖为主,面向远海的离岸深水养殖尚处在起步阶段。海水养殖业在深受开发空间受限,沿岸水域环境影响,养殖条件恶劣化,品质安全问题愈显突出,低端养殖系统的排放问题也为社会所诟病。以“蓝色工业化”理念为指导的蓝色农业,必须远离沿岸水域,远离大陆架污染带,进入深、远海。
发展远离陆地的深远海蓝色农业,对应多变的海洋条件,需要构建规模化的产业链及安全可靠的生产设施,以工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集约化养殖,包括深水大型网箱设施、大型固定式养殖平台和大型移动式养殖平台等离岸深海养殖工程。
构建现代化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装备要实现标准化、系列化、数字化、物联网管理,并不断融入新的科技元素,这是大势所趋。“深远海大型工业化养殖平台”集养鱼、加工、仓储、海上服务于一体,以养鱼工船为核心,在母船上设有养殖系统、物流加工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配合以专业的物流运输船舶,并作为捕捞渔船的供给母船。
*雷霁霖院士在会上透露,当前我国内陆水土资源养殖负荷的不断增加和水产品市场消费需求的规模增长的矛盾越发明显。破解上述问题的产业路径重点将是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此,2013年2月,*常务会专门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控制近海养殖密度,拓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雷霁霖院士认为,构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无论是从内陆水产养殖功能疏解还是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都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给予高度肯定和配以相对应的扶持政策。他说,发展深远海养殖,关键是安全可靠的设施装备。此次构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是依托我国工业化养殖、海洋工程装备、渔获物捕捞加工等技术为基础,进行系统集成与模式创新,充分显示我国在深远海超大养殖平台设施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与战略布局的远见性。该平台的构建将有望实现与捕捞渔船相结合,形成驰骋深远海和大洋、持续开展渔业生产的航母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