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时代看大数据如何颠覆船舶行业
- 2014-11-10 14:11:303007
转型呼唤“会思考的船”
近年来,造船业遭遇发展瓶颈。作为造船大国,却面临井喷式增长后的发展瓶颈。传统市场趋于饱和、中低端市场技术差异小、产能过剩;成本高,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较弱,以价格换数量;订单类型繁多、批量多批次、难以进行大规模技术革新和经验积累,成本和质量难控。同样是重资产型的航运企业,也面临运营成本难以控制、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人员和设备来源繁杂、管理成本高、安全和经济性难以保障等问题,深陷亏损泥潭。
“对于航运企业来讲,面临的问题是亏损。而手上有大数据工具的企业,在大把大把*,冰火两重天,对比太明显了!”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高勇军说。他认为,航运业行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如何突破,希望大数据能解决一些问题,带来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们有三个天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船舶安全,第二经济性,第三节能环保。哪一方面做得不好,甚至就会出局。从营运来说,能不能预测市场、掌握船舶的运营安全性、合理控制成本,是航运公司永恒的话题。”高勇军说。
船企和航运企业的焦虑是中国工业呼唤新思维的一个缩影。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长、海洋装备信息智能管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宏军表示,现在已经到了大数据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时候。过去船舶制造,把船交了之后买卖关系就结束了,但要真正创造新的价值,船就必须变成“会思考”的智能船舶。
智能船舶什么样?张宏军介绍说,我们理解的“工业4.0”的核心技术是网络和实体融合、岸海一体的智能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一个网络和实体融合架构。实现从设计、生产、运营到后服务的全流程体系的融合,协同建立有高附加值的产业联盟,在全寿命周期中形成中国船舶工业的产业链,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智能船舶的美好未来
而就船舶来说,市场个体差异性带来市场的定制化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快速成规模,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数据之间很好的交换分析和挖掘。这就把市场的需求和运营企业的需求、制造企业的需求、设计的工作形成一个协作总体。工业4.0在船舶上的实现是定制与规模化的结合,也是当前与未来的结合,创造新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新的价值。
这些新的价值是市场反应能力可以大大增强。以航运企业为例,市场反应可以匹配出合适的船舶以及合适的航路,适应合适的运输要求。制造企业可以合适的船舶满足需求,合适的补给需求,依据市场的敏捷反应,改进船舶设计。
新价值还会带来运营成本的降低。没有服务的网络,船队走不出。而如果在布很多服务网络,成本又很高。但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船上系统进行自动化,实现互联之后可以大程度降低成本。船队的运营,油料备品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国家的船队到索马里护航,大概有80%的备件原封未动地带回来,因为不知道哪些备件会用到,这对备件的生产企业和采购企业,都有大量的资金积压。而如果对备件使用情况时时掌握,实现岸基的远程控制,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船舶到国外,如果出现故障,需要派出高精尖的维修人员,才能够把这些设备换下来。这些人员的成本也很高,但是如果实现岸基一体、远程服务,利用大数据就可以节约人力成本。
同时,随着市场反应能力的提高和运营成本的降低,自然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建设智慧船厂,在制造环节把资源的匹配做到大化,也可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如何实现船舶工业4.0?
业内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数据基础上的船舶工业4.0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和处理,也不是传统的买卖关系的固有盈利模式,而是新的工业变革,这需要新观念、新模式、新价值的创造。
一是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从设计到后的服务融合成一个产业联盟。再就是有更广泛的数据关联,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更多价值的评估预测,此外,还需要更专业与*的技术。由设备的买卖变成能力的购买,由设备的供应变成能力的供应。因此,智能体系成为建成产业联盟的重要纽带。
而体系的建立需要三步走。是先船后岸,从船舶做起。第二是先智能系统后智能船舶。这个系统是买不来的,需要自己去建。第三就是以智能服务中心建设带动全产业链智能体系,这里面涉及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需要尽快打通。
延伸: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未来项目之一。作为一个风靡的概念,“工业4.0”提供了工业制造的新思维,被称为是继蒸汽机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预测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使用,目的是大幅度提高产品生产、产业链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工业4.0”为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