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发电市场上演资本逃离 原料成本高或为关键
- 2014-10-21 10:10:122682
生物质发电(图片仅供参考)
生物质发电资本纷纷逃离
政府补贴成“裸泳者”救命稻草
当初引得各路资金蜂拥而至的生物质发电,如今因为业绩不佳、前景不明,正在被各大央企“弃而后快”。
近日,国电集团下属的龙源电力,再次把旗下的国电建三江前进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下称“国电建三江”)和国电汤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下称“国电汤原)的资产挂到了上海联合交易所。相对于9月初的次挂牌,此次的挂牌在出让价格上均作出了4000万元左右的让步,分别为3.68亿元和3.89亿元。
有证券分析人士表示,甩卖生物质发电资产的不仅仅只有国电,此前大唐、华能等众多央企大佬也都曾有过剥离生物质发电的痕迹。至于生物质发电遭抛弃的原因,该分析人士认为,生物质发电由于属于可再生能源,*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加上在发展之初盲目立项、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短短数年已从辉煌走向行业性亏损,即便依然有少数盈利,也是依靠国家补贴这根“救命稻草”。
2014年1月4日,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国网新能源控股将所持有的24.7%的股权划转至新组建的国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3月21日,华电[-0.51%资金研报旗下的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因经营亏损、现金流短缺,拟对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26亿元;7月15日,因项目亏损,华能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发出转让相关生物质发电资产的公示;9月29日,国电集团下属企业龙源电力降低价格再次将旗下两家生物质发电厂的资产挂到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
仿佛一夜之间资本集体逃离了这个曾经备受亲睐的生物质发电产业。
据悉,作为*以来处于亏损的国电建三江、国电汤原生物质发电资产等也难逃被转让的命运,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国电在价格上做出了4000万元的让步,截至10月16日,相关资产仍然无人问津。
生物质发电遭遇资本“冷场”
高成本原料或为关键
对于资本“退潮”的原因,江苏某生物质发电厂老板张强(化名)表示,主要是因为生物质发电的上游原料价格一涨再涨,严重挤占了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利润。
张强指出,2006年1月,江苏宿迁的中国节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奠基,标志着我国个国产秸秆直燃发电项目成功;由于这一项目顶着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噱头”,使得项目投产之后,依靠高于火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以及碳排放交易获得数千万元的收益。
在这种诱惑之下,2007年至2008年间,只要秸秆、树皮等农林废料充足的地方都在搞生物质发电。张强透露,就是在这一时间段内,众多央企大佬也纷纷进入生物质发电领域,而且投资规模远远高于民营企业,动辄上亿元。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并要求在“十一五”规划末期生物质发电要达到550万千瓦装机容量;在“十二五”末达到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则要达到3000万千瓦时。
正是由于生物质发电企业的一哄而上,让原本不值钱的秸秆、树皮等农业废料的价格节节攀升,由原来的120元/吨上涨到后来的160元/吨、200元/吨、300元/吨,时期甚至超过400元/吨,几乎赶上了燃煤的价格。就是因为原料价格的上涨,大多数生物质发电项目变得“无米下炊”。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18亿亩,年产生物质约7亿吨,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此外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95亿公顷,每年可获得生物质资源约8亿至10亿吨,完全可以满足现有的生物质发电需求量。
对于上述质疑,张强回应称,生物质发电项目是由国家审批的,在审批中对产量以及区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倾向那些煤炭资源薄弱的省份。例如江苏省生物质发电企业就多达28家,但西部地区却几乎没有。因此,随着生物质电厂的不断投产,江苏省以及周边的生物质资源自然就水涨船高,后出现供不应求。至于其他省份的生物质资源,由于物流成本高昂,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