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更应从自身思考钢铁“白菜价”
- 2014-10-14 11:10:352944
钢铁企业更因从自身思考钢铁“白菜价”
钢价跌至“白菜价”
终端需求难见起色
跌,又跌,还在跌!进入2014年,钢价下跌态势依旧稳固。上半年,重点统计钢企的钢材销售结算价格降至3212元/吨,相当于每斤1.6元,与超市白菜价格相差无几;8月末,钢铁协会钢价综合指数已跌至90.63点,为2003年6月以来的低水平。
无论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判断,还是就钢铁业供需关系进行考量,低价微利、产能过剩、需求不旺都已成为钢铁业必须面对的常态。但如何应对,政府和企业仍在苦觅出路。
钢价无休止的下跌,让身处销售终端的钢贸商度日如年。近三个月,杭州城北一家钢贸市场至少发生了三起钢贸商跑路事件,频率创近年来新高。
陆娅楠
“白菜货”凭啥抱怨“白菜价”
“白菜价窘境”反应的是产业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脱节。“白菜货”适应了过去几十年我国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海量需求,适应了从短缺经济向总量平衡的阶段性需求,却难以满足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向专业化、精品化、差异化转型升级的高新需求。三级螺纹钢每斤1.51元,线材每斤1.41元……好好的钢材却只卖出白菜价,让不少人质疑钢铁业也沦为了夕阳产业。
钢材价格“跌跌不休”,表面看来是需求与产能之间量的矛盾。国内产业下游增速放缓,市场复苏乏力,对以规模取胜的“世界工厂”影响自然深重。更何况过剩产能就抵得上美日总产能的中国钢铁业,似乎难有回旋余地。
可是,在中国钢材卖出“白菜价”的时候,我们每年依然要用“白金价”进口大量国外钢材。可见,钢铁业藏着真金白银的市场空白不少,“白菜价窘境”说到底还是结构的问题,是质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卖不出高价的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自然只会打也只能打“价格战”。螺纹钢、线材这些无技术含量的低等“白菜货”本就匹配白菜价,凭啥抱怨要求卖出“白金价”?
产品类型不完善。高速列车轴承、核电站用不锈耐热钢管……这些高精尖产品,企业即便想用高价采购国货都采购不到,只能依赖进口。能卖出高价的产品生产不了,又如何掌握定价权、议价权?
产品质量不稳定。织丝袜的钢针、手表的齿轮……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国产钢材质量稳定性、寿命周期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做得了单个“展品”却做不了批量“产品”,怎能不看着特种钢材的到岸价比离岸价高出至少三成而干着急?
其实,这些年陷入“白菜价窘境”的基础工业又何止钢铁。水泥、玻璃、纺织、多晶硅……这些头顶规模“世界”桂冠的行业,都在遭遇“白菜价窘境”这样的结构调整阵痛。
归根结底,“白菜价窘境”反映的是产业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脱节。“白菜货”适应了过去几十年我国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海量需求,适应了从短缺经济向总量平衡的阶段性需求,却难以满足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向专业化、精品化、差异化转型升级的高新需求。随着前期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与生态环保约束的逐步升级,企业自然感到仅凭大投资、大厂房,靠“白菜货”轻松挣快钱的日子渐行渐远。换言之,不是钢铁业、纺织业沦为了夕阳产业,而是“白菜货”渐渐成为了“夕阳产品”。
这世上本就没有夕阳产业,任何行业都有赚大钱的企业。这些企业必是抓住了市场新变化,挖掘了市场新需求,开发了那些满足旧常态、贪恋惯性的企业不敢做、懒得做或做不好的新产品。像奥地利铸铁业、意大利制革业都存在许多体量未必大但利润丰厚的百年企业,靠的就是“招招鲜”吃遍天。我们的基础工业,需要弥补的市场空白还有很多,需要追赶的技术差距还很大,这些现实的挑战其实都是绝处逢生的新机遇,大可不必过分悲观。更重要的是,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基础工业以新需求筹划新结构,不仅有利于行业本身的生存发展,也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能否真正崛起,摆脱“世界低端制造工厂”的尴尬处境。
后还是奉劝钢铁大佬们一句,当咱卖的是“白菜货”时,与其抱怨只能卖出“白菜价”,不如赶紧回家换货去。
注:陈亚楠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