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叉车董事长:“软实力”促进硬升级
- 2014-07-09 14:07:021707
补上“品牌”课
中国制造型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硬件条件几乎没有差距,在占地面积、厂房、设备、工业装备等方面超过水平,甚至处于地位。国内新上马的民族品牌汽车,其企业硬件设施都远远超过国外,为什么我们难以造出价值百万的品牌汽车?答案显而易见,在上,我们就没有一个与百万相匹配的自有品牌。
比如叉车配置的发动机,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比日本和欧美的差,整体的质量甚至还比国外重,但是欧美日产品的价格却是中国的2-3倍甚至更高。这就要求企业要想实现价格提升,先要实现品牌度的提升。
安徽叉车集团(以下简称合力)是我国叉车行业的*,连续23年行业产销利润,拥有行业上市公司(安徽合力(10.51,0.11,1.06%)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产销规模突破8万台,合并营业收入增长近10%。虽然合力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行业销售额排名上,只能徘徊在第八、九名的位置,基本处在第三梯队阵营的中后端;现在国内市场还是被外资品牌垄断,中国本土品牌很难进入该领域市场,市场更是如此。类似的情况在中国的制造型行业中不占少数,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那么打造民族自主品牌,提升软实力是绕不开的槛。
首重软实力
一是研发创新能力。所谓研发创新能力,就是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国内有的企业的创新其实只是设计应用能力的创新,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研发。扪心自问,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自己都是一个问号。一些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多只是一些产品应用设计能力,没有基础研究、技术发展能力,更缺乏原创的东西,这些都限制了中国行业的技术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在管理能力方面。多年来,从政府到企业层面,对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仍然很薄弱,缺管理、不重视管理,企业现场毫无管理痕迹的不在少数。作为传统国有制造型企业,近几年,合力在探索过程中引入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一方面,从战略宏观方面导入绩效模式,作为年度和运行中的体检,反映出问题,指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合力导入精益管理模式,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国情进行管理。
今年是精益模式在合力推行的第五年,效果逐步显现,但这只是开始,与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运营管理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精益生产和管理是合力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信息化方面。以前,合力的信息化工作也曾得到认可,但是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全流程、全过程中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做到“三流合一”,“三流”指的是物资、信息、资金三个方面,没有做到“三流合一”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没有做到全流程的覆盖,也不叫真正的集成系统的完成。只有做到实时、准确、和共享,才能做到绩效。
四是企业文化方面。这是企业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准则的落地方面。现在中国很多的企业都是有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如何落地是一个课题。
企业高层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若高层违反了企业文化宣传的诚信,则是对企业文化的大破坏。合力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诚信上的不良记录,合力现在正逐步地学习企业的做法,引进集成研发系统,新的MM方案中也提到从战略到执行如何规划,从市场到产品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等方面,争取让“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理念真正地落地。
做关键在人
在合力,员工的能力培养总结起来就是学习、实践、创新三个能力。
任何一个学历层次的员工,都要有学习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的理念,学以致用,才能创新。员工的学历是一个方面,学习能力与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实践、创新是紧密联系的,合力要求员工要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思考后要把得到的体会带到实践当中,结合实际,只有通过这种模式,才能大限度地增强培训效果。
1991年,合力成立了教育委员会,董事长亲自担任教委会主任,委员会下设思政、研发、营销、管理和生产五大专业组,这些专业组既是员工学习培训的门类,也是员工晋升加薪的主要通道。合力建立了完善的学习制度,包括培训组织、培训评价及奖惩等机制。学习培训制度正是人力资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合力一直十分重视培训资源投入,同时不断创新、利用好各类学习培训的载体,2012年合力新上线的网络学院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此之外,合力在培育员工成长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德”的教育。企业培训职工,不外乎在“德”、“才”两个方面,现在很多企业更多考虑的是“才”,而合力有自己的用人观:有德有才的人我们要重用;有德无才的人可以用;怕的是无德有才的人,这种人坚决不能用。所以企业一定要从德才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
任何一个好的企业,对员工的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一直以来,围绕员工“德”方面的学习培训,合力始终注重对员工正能量的教育,持续充实员工正向心态的能量,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成长。
企业软实力的增强,关键在员工的培养。合力正通过立足员工多方面的发展,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再结合本来具有的硬实力,共同促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