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第四部曲 精造时代将来临
- 2014-02-17 10:02:171991
根据总部设在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调查报告,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的制造业产出提高了34%,由57720亿美元增加到77470亿美元,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接近平均速度的5倍,达到156%,制造业产出从2424亿美元增长到6197亿美元,在制造业产出中占比从4.2%上升到8%。
这一系列数字显示,中国制造业无疑在这十年间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业产出在排名由2005年位列第三跃升至2010年。
目前,中国制造业开始迈入“第四季”。展望未来,谁能制造出新的需求,谁将登上制造业新高峰。
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
早在10年前,湘电集团就与美国公司合作,开发为边远山区和海岛提供的小风机,后因产品面广、售后服务难跟上、反响不大等原因于1998年暂停。
传统制造已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主业密切联系的新型服务,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对中国制造业来说,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据*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因此,服务型制造既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劳斯莱斯不再卖飞机发动机便是成功案例的典范,它卖的是每台发动机实际推动飞机在天空飞行的小时数。
相比而言,中国制造企业仍停留在仅提供产品或产品的附加服务上,而在为行业提供串联、组合、集成化等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欠缺。
“靠投资驱动变成靠创新驱动,从扩大销售额转到提高产品的质量,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如果抓住这三条,这个企业将能够在市场上有比较好的生存空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如是称。
一股制造业回归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蔓延,中国制造业将要重新审视生存法则。“中国制造”不仅要“智造”,仍需在“精益生产”上下功夫。
中国制造何去何从
去年9月2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科斯在芝加哥的一家医院安详离去。这位对中国满怀善意的经济学大师,曾在生前预测中国下一步:因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一定要走提高生产率这条路线。生产效率提升需要创新,缺乏自由的思想市场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乏力,这早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致命的软肋。
“瑞士手表、德国双立人炊具、LV提包等都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它们的生命力证明,传统制造业大有发展空间。”江苏省*原院长宋林飞表示,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提升空间就在于精致化生产。
国家*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同样认为,尽管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上存在竞争,但中国传统的、低端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技术升级进行、精益生产,使每个行业的生产达到该行业的高点,从而能够和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相比。
但宋林飞与张燕生同样看到,这种生产不完全靠高科技创造发明,而是要靠技术、靠技能、靠精工生产。而精工生产的关键还是靠发展教育,培养技工和技工。
*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1月至10月,重庆市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制造业技术工人需求达29万人,而技术工人求职人数仅为26万人,缺口较大。
不少制造业企业的待遇偏低,是导致技术工人难招难留的原因。近年来,“80后”“90后”新生代就业“去制造化”现象日益突出,致使产业技术工人面临“断档”之忧。
中国制造重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美国制造业重振、制造业重新洗牌的初级阶段,在中国制造业走过从“自造”到“制造”的当口,需要从现阶段的“智造”迈向“精造”之路,这是制造业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