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驶入蓝海 看好再制造
- 2014-01-23 15:01:122005
2003年,我国工程起重机的销售量近9000台,比北美、西欧和日本的需求总和还要大,那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起重机的中心。这之后,中国起重机械顽强发展,无论是城市向更加成熟和现代形态发展的趋势,还是经济危机下,起重机都能顽强挺过。据统计,近年来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即使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2009年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可见,起重机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而这主要依靠市场需求的支撑,才能在国内机械市场上屹立不倒。中国重工机械网小编认为,近几年内,中国起重机行业将驶进蓝海,而未来发展可用两个“哪”来描绘。
工程机械增长在哪
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展开离不开起重机械的参与,铁路建设将为起重机械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为了刺激经济,国家从2008年开始相继注入4万亿元投资,*副行长易钢诠释了投资的流向:“4万亿主要流向‘铁公基’,即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是投向了民生工程”“投向铁路建设的资金将占总投资的1/3”。
2014年,铁路将加快向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支持地方政府、社会企业以股权投资、资产重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铁路建设或参与铁路经营开发。在既有和新开工项目双高的作用下,轨道交通投资需求将突破3000亿元。
预计到2014年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累计将达到88条,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765公里,稳居世界位。同期,铁路建设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6500亿至6700亿元。其中,高铁需要投入5300亿元,占总投入的80%。
中国城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是社会主旋律,起重机仍然是其重要需求所在。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在51%左右,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明显偏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而根据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会稳定下来。这意味着,从横向比较和经验规律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化的脚步都还远未到停歇之时。
同时,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51%。这种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背离,表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和必要性依然较大。如果每年接近1%的平均城镇化率增速,到70%差不多20年。
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起重机械的支持,物流行业风起云涌,起重机械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市场。
物流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也将落到实处,进一步降低物流园区经营成本,不仅为物流公司带来实质利好,也将拉动一批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流相关的叉车、起重机等设备市场空间上扬。
2014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物流业中*发展规划》也将出台,物流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政策将不断改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作为基础行业之一的物流业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
预计2014年全年LPI平均值会回到2012年的水平,保持在54%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2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物流总费用将达到10.4万亿元,同比增长9%。
风电、核电等新能源项目的快速发展为起重机市场提供了活力。
未来十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将由目前的2600万千瓦增加到1亿千瓦以上。核电建设的步伐更会大幅超速,从刚刚结束的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论坛获悉,到2015年核电装机将由目前的900万千瓦达到4000万千瓦,提前完成2020年的原规划。
根据风电吊装的特点,履带式起重机是风电吊装作业的设备,尤其是在吊装叶轮与机舱对接安装时,履带式起重机可以吊重行走的特性使其更具优势。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专门研发出针对风电安装的履带起重机,可见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履带起重的快速发展,将拉动起重机行业的整体回升。
起重机往哪增长
未来的起重机必须是智能的、的、节能的、环保的,并且更加多样化或者一机多用的。其实,这也是其他机械产品的发展趋势,这里小编不做详细说明。小编认为,未来起重机再制造才是企业应该重点抓住的。
因为国家越来越提倡环保,节能降耗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未来资源能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再制造利用新技术对废旧发动机进行修复加工,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未来发展再制造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佳途径。
目前,国内再制造技术还未成熟,起重机要在未来抢占市场,就要将眼光放长远。
技术是行业发展的保障,拥有了*的技术,永远可以其他企业,发展再制造也是如此。从现在开始,起重机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进国外核心技术,同时尽快消化吸收,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延伸、扩展和创新获得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逐步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依据的企业集群;加快探索和完善再制造产业的步伐,充分获取后市场价值,打造一条竞争力的后市场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