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三一打造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创新典范

2014-01-21 13:01:582319
来源:中国重工机械网整理
  zgong导读:技术创新一直是三一集团的核心,三一从涟源一步步走向世界,凭借的是一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这其中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但重要的是创新。近年来三一诞生了一批代表中国乃至*水平的产品,并四次折桂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中国制造树立了创新典范。
  
  三一四次折桂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三一重工“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关键技术与运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三一的创新能力再次获得了国家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三一第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设立的科技领域的高奖项,包含“国家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
  
  2006年与2011年,三一“混凝土泵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运用”、“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2013年,三一“混凝土泵车超长臂架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工程机械行业摘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企业。
  
  创新:转型升级出路
  
  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走过了黄金10年,当下正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过去依靠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获得发展的传统经济动力正在衰竭,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如何转型升级?出路就是创新。”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如此表示。
  
  三一重工专家易小刚曾表示,“三一重工身体里‘流的是创新的血’,正是依靠自主创新,公司在遭遇国家经济周期时跑赢了行业。”而未来,持之以恒的创新,也将支撑公司在这场工业盛宴中继续做大做强。
  
  创新是三一强大的“重基因”。专家认为,没有打破恐惧的大胆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三一。“宽容失误,不许重错”是三一对待研发的态度。“国外没这么做,所以我没这么做”和“国外这么设计,所以我也这么设计”这样两句话在公司内部是被禁止的。
  
  从源头上看,这种基因与创业者的信念有关。作为一名湘籍企业家,梁稳根“敢为人先”的个性及制造强国的梦想,一开始就在三一营造了一种重视创新,尊重创新的文化。对于创新,梁稳根初的说法是:“与其引进技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我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
  
  因此,三一一开始做的就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进口替代。90年代初,中国工程机械市场90%是德国和日本的产品。从零起步的三一重工在持续创新的指引下,一举成为了市场的老大。
  
  创新方式:从核心出发
  
  与传统制造业依靠“低成本优势”和“技术引进”进行创新的常规模式不同,三一定位高品质的产品,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核心部件自主研制。
  
  三一的创新首先是由单个技术所带动的,逐个击破,又互为积累,由此产生强大的聚变效应。在技术创新上,三一重视的是技术的原创性。
  
  被外界所称道的三一长臂泵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超长臂架研究方面,三一主要有四大技术发明:超长臂架设计方法及装置、主动抑振技术、基于重心轨迹跟踪的防倾翻控制技术以及超长臂架泵车多参数匹配节能技术。这些技术均为三一*。这四项发明已获得24项授权发明,其中美国2项、德国2项、俄罗斯1项。另外还有两项获得了中国金奖。
  
  取得核心技术使三一长臂泵车打破垄断快速发展,由37米增长至86米。2013年,该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近1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数量只有进步奖数量的1/5,这一奖项主要突出了对技术原创性、发明性的奖励,难能可贵。
  
  当然,靠几个项目、几个独立的技术无法支撑企业*发展。向文波表示,重要的是三一组建了一个“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这种创新组织的管理行为,是企业从战略层面,系统地谋划技术创新。
  
  1998年,三一重工启动实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平台体系包括“创新基地”、“创新机构”、“创新联盟”三个硬件平台,“管理系统”与“创新文化”两个软件平台。软件平台与硬件平台相互支撑。
  
  该平台的建设在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单项技术创新走向系统性创新,三一的“软实力”提升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创新创造
  
  创新很难以利润来衡量,很难去计算它花了多少钱,也没有一个模板去计算它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但是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加起来就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三一重工研发投入大概占销售额的5%~7%,而世界的工程机械企业也不到4%的水平。
  
  向文波说,当前制造业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制造业总量占据的地位。我们已经是制造大国,但还不够强。在开放竞争的大环境下,只有以创新创造,通过创新使企业转型升级,才能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上一篇:中信重工加速化进程 与泰国签大单

下一篇:徐工挖掘起重机后市场 进军再制造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