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驱动 重机企业内生动力促进技术进步
- 2013-05-28 09:05:541994
“去年,重型机械全行业生产增速大幅下降,由高速回归到中速增长区域,并继续在下滑。而在此期间,我们企业还是要抓紧时间打好基础,练好内功,等市场好的时候,才能抓住机会。”近日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镜在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六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上表示。
生产能力过剩
重大装备投资监管不力,严重浪费国家资产。大型铸锻件生产能力过于分散,就其重型锻压装备而言,大型万吨水压机、油压机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多台,据说有的企业为了核电装备继续要上2万吨级油压机。现在压机开工率比较低,浪费了国家大量经费,投资效益低,而国家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大型重大装备的生产、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国内制造盾构机的企业有20多家,除北方重工、上海隧道、中铁隧道等少数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而大部分企业只是利用国外公司的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己只做钢结构,进行组装式生产,大部分利润被外商挣去,而国内大量投资的大型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造成了*浪费。
生产能力过剩的桥、门式起重机,中小型带式输送机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价格战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特别是中小型桥、门式起重机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险。
此外,行业内人才危机比较突出,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少人才和高技术工人队伍,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原材料,人工工资上涨,企业各种负担很重,随着国家控制贷款,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将会出现危机。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
201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3%,同比增幅上升7个百分点,超过机械行业增长1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40%,较机械行业高出23个百分点。
一些企业针对产品生产的新工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以及新产品生产的需要,开展了技术改造,添置设备,建造生产线,转向内涵发展,投资是良性的。但是一些行业外的企业,看到近年来矿山机械、物料搬运机械、大型铸锻件的持续发展,较其所在的行业增长速度快,便在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的口号鼓动下,便纷纷进入,特别是大型、特大型的重型矿用自卸车、矿用液压挖掘机、采煤机、破碎机、隧道联合掘进机、散料设备以及大型铸锻件等产品领域扎堆进入,纷纷以大手笔、高投资布阵,行业投资增速被抬高。一些企业的进入,虽然为行业带来新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理念,促进行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度增加,市场竞争加剧、能力放空、高投资无回报等问题。
形势更为严峻的一年
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从总体上看,2013年将是重型机械行业形势更为严峻的一年。根据目前掌握部分重点企业订货情况,只有少部分企业订货满足全年订货,且品种不均衡,有的订货合同安全性欠佳。全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上半年不排除继续下滑的可能。即便宏观经济有所回升,按照重机行业要晚于其他先行行业响应的规律,也要到后期才能有些改观。预计冶金机械将继续下降,可能出现负增长;矿山机械增速与上年持平,物料搬运机械在年中、后期有所上升。全年增长速度在10%~12%左右,低于2012年。受人工、能源、资金周转、合同撤延等不可控因素影响,效益继续下滑。出口仍有空间,可保持小幅的增长态势。
该人士表示,去年以来,重型机械发展现状引起原机械部老*、老同志们的关注,提出许多好的建议。部分企业也已经开始着手新一轮发展的布局,并取得有效的效果,综合大家的建议,2013年行业的发展要以转型升级、两化融合、节能减排为主线,促进重型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面对今年严峻形势,一方面做好今年生产经营工作,审慎评审合同,规避应收账款的增长,防止财务费用的增加,保证企业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利用这个机会,抓紧制度、管理和技术的完善,安排新产品、新工艺的试制、实验,韬光养晦,聚集力量。需要说明的是,今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主要在细分市场的个性化产品下功夫,这些主要靠技术研发来支撑,利润过低,影响科技投入,长此下去企业将失去后劲,被同行赶超。
协会力推制造 重机协会建议,在制造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且结合工程依托项目,国家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和合理分配。 加强培养,引进科技人才,促进装备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如桥、门式起重机行业要严格控制发放许可证,在换证时要提高发放的门槛,有利于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战略重组。 把握市场机遇,加强修订标准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参与竞争,加快进入市场。
近来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两化融合、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高了工效,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建造的试验室,一部分试验台的功能是模拟使用工况,研究产品的佳设计方案;另一部分试验台的功能做产品的材料、参数、寿命的试验,以期得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升级产品。从中可以看出,在危机感的驱动下,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了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