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工程机械之都徐州:一个品牌 一座城

2013-04-11 08:04:561735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有“五省通衢”之称;曾为蚩尤本据、黄帝初都、彭国国都、汉高祖刘邦故里,乃九朝帝王籍所在;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东陇海线核心城市、*二大铁路枢纽、江苏省的“北大门”,以上这么多,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它就是徐州!

      一个品牌·一座城

      哪怕放眼整个华夏大地,恐怕你也很少能找到如此契合的一对品牌与城市组合——徐工·徐州,某种程度上甚至很难分清究竟是谁成就了谁。作为中国经济30强城市,徐州企业之多、实力之强毋庸置疑,然而终却是徐工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名片,可见徐工之于徐州的特殊意义。

      14年前的1999年,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还处于低谷中徘徊,那时的徐工集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属国企,全年的营业收入仅有35亿元。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规划要求,徐工“变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从此大步向前。2003年,徐工集团实现规模超100亿,成为行业“百亿集团”;2006年以来取得连年净增超百亿的发展奇迹;2012年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徐工集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国企,在十多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家千亿元的跨国公司,跃居工程机械制造商前五强,更成为中国企业的。

      十几年间,徐工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精彩篇章,而这也正是徐州城市转型的精彩缩影。在以徐工为代表的各企业带动下,徐州正日渐远离“傻大笨粗”的工业格局,从“重量型”到“科技型”,从“粗放式”到“集约式”,徐州的产业在越发变轻。目前,徐州已形成千亿级主导产业、百亿级传统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的三大层级的产业接续格局,以及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布局。在“徐工”转型的同时,徐州也完成了从“老灰穷”到“新绿富”的嬗变。

      正是由于以徐工为的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所以,在各地寻求经济增长路径的时候,“徐州坚持制造业的发展,坚持转型升级,这样的坚守与前瞻成为徐州的一种成功实践。”

      一座城·一个品牌

      记者认为,如果说当初徐州市的庞大经济体量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徐工的飞速发展,那么徐工的强势崛起则反过来成就了徐州市的工程机械盛名——2010年徐州被*认定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尤其是规模大、工艺技术*、精益制造能力强的徐工全地面起重机、装载机智能化、混凝土泵送机械、混凝土搅拌机械四大基地的同时竣工投产更是让徐州成为了工程机械的聚集地。

      然而“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正如靠无数英雄的走马登台方能演绎出徐州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徐州能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显然也并不只有徐工的功劳。

      据了解,目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各类工程机械企业200余家,以徐工集团、卡特彼勒、海伦哲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形成了国企、外企、民企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除了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主力军,以海伦哲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成为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民营产业集群;以卡特彼勒、罗特艾德为代表的中外合资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同样发展迅猛。

      围绕卡特彼勒公司生产的液压挖掘机、履带式推土机项目,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引进了丸全外运、阪神机械、亚实履带、二川机械等与其协作、配套的外资制造、物流企业,拉长、健全了工程机械产业链;2012年3月21日,卡特彼勒宣布投资1亿美元扩建徐州生产基地的产能,徐州基地将成为卡特彼勒在大的液压挖掘机生产基地。

      2011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机械占到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2.2%,占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2012年,徐州经济开发区内的工程机械省级出口基地共实现出口12.3亿美元;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16大类80个系列500多个品种的产业集群,各类整机和零部件产品门类齐全,配套基础扎实,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全国同行业的80%和40%。

      显而易见,工程机械已经成为徐州市一张为耀眼的名片,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徐工·徐州·工程机械,企业与城市,城市与品牌,在这里交融,形成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迷人风采。

上一篇:滇桂黔煤炭交易中心成立 促进煤炭产业链健康发展

下一篇:盘锦步入*装备制造大规模发展期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