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机械网

登录

工程机械告别跑马圈地 “精耕细作”才是出路

2013-02-21 10:02:451618
来源:浙江在线
      近期,据有关消息称,由*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经编制完成,在《规划》中表示“城镇化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投资”,“*大的投资机会,就是中国的城镇化”。

      “在投资含义上,新型城镇化意味着房地产、水泥、新型建材、机械设备和大众消费品将是新城镇化过程中受益的"五朵金花"”,*有关专家表示:“而其中三项都与工程机械制造业有关,因此可以说从今年开始,前期低谷运行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必然开始复苏。”

      “但这并不意味着从2006-2012年七年之间行业那种"跑马圈地"的粗放式经营增长模式可以延续。”上述专家表示:“变革势不可挡。前期积累的过量产能要消耗、核心企业的规模也已经扩大至无法再只追求速度。"精耕细作"已经成为目前行业企业变革的趋势。好消息是,就过去的2012年的情况来看,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行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着手调整。”

      2012:“跑马圈地”难再续

      “2012年行业与企业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性隐患多年积累的结果。”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一位专家如是对记者分析说:“这个隐患就是"跑马圈地"带来的产能过剩,以及在高速发展中对于发展模式以及运营能力等方面调整的疏失。”

      “自2006年开始,至2008年四万亿投资政策出炉到底,至2011年仍在消化四万亿基础设施投资。”上述专家分析道:“中国发展GDP中主要依靠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投资,在为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带来年均60%以上增长幅度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带来了貌似无尽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刺激下,行业企业在前期主要做的事,就是用尽全力"跑马圈地",扩张产能。”

      “这种GDP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用明天的过剩产能来消耗今天的过剩产能。”经济学家郎咸平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病。

      而从2011年年中开始的,延续至2012年全年的宏观经济减速,戳破了这种类似“庞氏骗局”的增长。据国家*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电力、房地产、铁路等实体经济增速基本都在一位数幅度内增长。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快,行业的市场就强;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行业市场就差,这样一个企业群体局限于国内市场竞争,行业性产能过剩就成了一个跳不出的魔咒。”在12月份*对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专访中曾如是写道。

      根据包含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以及徐工等中国主要的八家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前三季报数据显示:除中联重科实现主营业务增长17.77%外,其余七家的平均增幅为-20.89%;除中联重科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6.74%以外,其余七家的平均增幅为-51.30%。

      “因此,要改变机械工业目前局面必须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着手,对*形成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要抑制同质化产能盲目扩张,增强“软”能力,变追求产品的“大、重”为“精、细、灵”。”对于如何解决2012年行业出现的问题,*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如是指出。

      中联重科:2012“精耕细作”是出路

      “中联重科能够在2012年连续保持营收与净利实现"逆市"双增长,依靠的就是不同于前期行业发展主流的"精耕细作"的模式。”中联重科品牌管理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种"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发展模式与运营调整两方面的开展。”

      “首先是发展模式上。中联重科从建立以来就一直以"稳健增长"作为企业的发展模式。”该负责人表示:“而这种"稳健"的节奏,一方面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公司产品销售的毛利波动控制上。”

      据2012年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中报数据显示,三一重工的固定资产原值余额为167.16亿元,计提折旧5.26亿,其中计入管理费用为1.58亿,推算计入成本中折旧约为3.68亿,占其总折旧70%。按其2012年半年度年固定资产规模,则在2012年每月将产生折旧约0.88亿元,前三季度产生折旧约7.89亿元,其中每月计入成本折旧0.62亿,前三季度计入成本约5.58亿,占总成本2.06%,第三季度成本中折旧约为1.86亿,占第三季度成本2.82%。而中联重科2012年半年度固定资产原值为63.72亿元,前三季度成本中折旧摊销为2.02亿,占总成本0.79%,第三季度成本中折旧摊销0.7亿,占第三季度成本1.08%。

      另外,鉴于上交所与深交所的披露规定差异,目前,对于行业内主要企业2012年的员工人数尚无准确数据。但就2011年披露的情况来看,三一重工2011年支付给职工的薪酬为36.08亿元,总职工人数为51827人,平均薪酬为6.96万/年,其生产人员人数为30609人,按平均薪酬推算则其生产人员薪酬约为21.30亿,占总成本6.60%。中联重科11年总职工人数为28833人,其中生产人员人数为14017人,2012年前三季度直接人工占总成本3.52%。11年度三一重工总人员比中联重科多22994人,生产人员比中联重科多16592人,因其对外宣称未裁员,2012年前三季度按其11年人数推算,则总人数多于中联重科的部分将多支付约12.0亿薪酬,生产人员多于中联重科的部分将多支付约8.66亿薪酬,第三季度总人数多于中联重科部分将多支付4.0亿薪酬。

      “通过对于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人力资源投入的规模控制,中联重科在固定资产折旧与人员支出上成功实现了规模控制与风险管理,在"节流"方面通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毛利率的增加。”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道:“不仅如此,中联重科在产品销售的毛利率波动控制上,显然也有自己的心得。”

      据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联重科每季度毛利率分别为32.1%、35.3%与35.6%,而三一重工相应的数据则分别为38.4%、32.9%与26.1%。

      “由毛利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联重科的每季度毛利率相对稳定,不同的销售规模、不同的产品结构影响毛利率变动幅度仅在0.3%-3.2%左右。”

      “通过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力成本的控制以及产品毛利率的波动幅度控制,中联重科通过"稳健增长"的发展模式成功的实现了在较长时间内的成本控制与利润水平控制,从而实现了在中报与三季报的披露中成为行业内一家成功实现连续营收与净利双增长的企业。”

      “其次,则是对于企业运营管理的调整。”上述负责人继续介绍到:“2012年中联重科通过"项目制"改革,打破了原来各分公司、事业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集团层面实现了以项目为单位,以研发为核心、以效率为目的新模式,来整合整个集团生产、科研层面。”

      据该负责人介绍,2012年中联重科在企业管理制度层面的项目化整合主要集中在精益化生产与企业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方面。

      “在精益化生产方面,集团目前进度的推进主要集中在年初精益化生产二期项目以及7月末顺利通过验收的计量管理系统上。前者主要在混凝土机械公司开展,而后者则涉及到总部、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等8个分公司、20个二级机构和88个三级机构。”上述负责人介绍到。

      除此之外,4月份汉寿制造部精益生产项目已正式启动;6月份中联重科还邀请日本精益生产专家内田恒男进行了系列主题培训。

      8月份,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10月份,中联重科与SAP公司签署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引入SAP的新技术,对现有的IT系统进行扩展升级,并搭建起统一的应用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改善研发流程,实现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11月份,工程机械行业三维电子零部件图册在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DMS系统正式上线。

      “而在研发层面,项目制的推进则主要集中在对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开展上。”该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2012年,中联重科单独或者牵头研究开发了两大重点项目:一是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筑施工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的关键课题之一的双轮铣槽机项目,另一个则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

      “很明显,中联重科在2012年通过对于"稳健增长"发展模式的坚持以及在企业管理、科技研发方面的"项目制"改革,延续了从建企以来就形成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上述品牌管理部负责人称:“2013年,虽然随着国家城镇化政策的立项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会继续升温,行业也必然会有所起色。但是中联重科仍然会坚持经过困难与历史所验证的正确模式来前进。同时,中联重科也希望行业内的其他同行也能通过不同的具体措施来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改进,从而共同促进行业发展趋势拐点的形成。”

      

上一篇:工程机械未真正走出泥潭 需时刻保持警惕

下一篇:国外品牌VS国产工程机械配套件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