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刀具加工存在的问题
- 2012-09-26 11:09:471713
通过分析一组加工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例子是使用切削速度Vc=152m/min,进给f=0。254mm/r,切削深度ap=2。54mm的规范,分3次走刀加工一个零件,该刀具的耐用度为10min。个方案是维持切削速度Vc=152m/min和进给f=0。254mm/r,将切削深度ap提高到3。81mm,也就是将3次走刀减少到2次走刀,结果是刀具耐用度减少到8min,即刀具的时间耐用度降低20%。但这个方案是金属去除率增加50%,也就是说原来30秒钟干的活,现在只需要20秒钟,原来10分钟的刀具耐用度干20个活,现在8分钟耐用度24个活,刀具的件数耐用度提高了20%。我们可以说是提高了50%的加工效率,和20%的刀具耐用度。
第二个方案是维持切削速度Vc=152m/min,把进给和切深同时提高:提高进给到f=0。38mm/r,提高切削深度到ap=3。8mm(也是2次走刀),这时加工效率大大提高(金属去除率增加100%),但耐用度减小60%,即刀具的时间耐用度下降到4min。也就是说原来30秒钟干的活,现在只需要15秒钟,原来10分钟的刀具耐用度干20个活,现在4分钟耐用度16个活(下降20%),如果不考虑机床开动的费率,这似乎不尽理想。
第三个方案是在提高进给和切削深度的同时,适当降低切削速度。我们在使用第二个方案的进给和切深(进给f=0。38mm/r,切削深度ap=3。8mm,也是2次走刀)的情况下,把切削速度调整到Vc=107m/min。这时的加工效率比原来的有所增加,金属去除率增加70%,也就是说原来30秒钟干的活,现在只需要17。65秒钟。而刀具的时间耐用度不变,依然为10min。也就是说原来10分钟耐用度干20个活,现在10分钟耐用度可以干34个活。我们可以说是提高了70%的加工效率,和70%的刀具耐用度。第四个方案是在提高进给和切削深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切削速度,以维持原有生产节拍。这个方案的切削规范是:切削速度Vc=70m/min,进给f=0。38mm,切削深度ap=3。8mm(2次走刀)。此时的材料去除率比原始方案增加3%,应该说基本没有变化,但刀具的时间耐用度17min,即耐用度增加70%。
第二个方案提高了加工效率,尤其适合那些生产任务特别繁忙的企业。它可以100%的提高加工效率,又使刀具成本不致上升太多。第三个方案在适度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刀具耐用度,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也许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案。当然要增加切深,还需要看刀具本身的承载能力。对于可转位刀具来说,切削力通过刀片传递给刀体(或许中间还有刀垫或其它元件),再由刀体传递给机床。在相当多的场合,刀片由于脆性相对较大,常常成为力传递过程中容易受到破坏的一个环节。因此,应该选择在承受切削力方向上尺寸较大的刀片或结构,立装刀片应该比较合适。同时要考虑刀片与刀体的结合方式,尤其在使用所谓“双面刀片”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