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创新迈向
- 2011-01-20 09:01:592260
国家*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
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作支撑
能源按照它的产业链可大致分成四个部分:一是一次资源的勘探开发;二是从一次能源到二次能源的加工转换;三是成品能源的传输配送;四是能源的应用。这四个环节无论是从勘探开发、加工转化、传输配送,还是节约利用没有一个是不用装备来实现的,所以某种程度来讲,能源产业链是一个技术密集的产业链,它的技术主要体现载体就是装备。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在能源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抓住市场的作用,充分依托市场,我们过去老讲装备制造业给钱不如给政策,给政策不如给技术。市场资源依托工程是我们的一大法宝。二是坚持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这些年搞下来以后有一个感受,我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哪怕是三流的也得有资金,何况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就是高技术、高质量,这个技术和质量别人是不会给你的,我们现在真正拿到的一点东西还真的都是靠我们自己。真正的东西包括人才你就是引进不了。我就觉得要坚持原创性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非常重要。
现在大家一讲装备就说能源行业搞得还是不错,但是我们觉得还不行。大家知道风电我国下一步要大发展,我国“十二五”期间风电要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我建议,我们以后再讲风电不要讲装机量,要讲发电量,就是我们每年享受电能里面有多少是风给我们送来的,当然这里面涉及问题很多,包括电网的问题。风电领域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一是关于风机的质量,风机是产品,大家都知道几十米、上百米这样的高空,特别海上风电,风吹、浪涌等,风机原则上来讲是不能维修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高可靠、高寿命的风机,这一点要做到非常不容易。所以下一步的关键还是强化质量。
二是并网。这里面不仅仅是风机,凡是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无论是风还是太阳能,由于它依附于资源间歇的变化,导致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变体,这个变体涉及到的核心技术就是电力电子技术,这是我国的弱项,这一点特别在能源领域里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现在整机都能动,但是一涉及到控制就不行。
再就是核电,这几年核电发展得比较快。核电就是安全问题,基本上大家讲核电总体来讲是安全的。核电的核心问题还是要做到安全可靠,现在无论是三大动力、两大重机包括沈鼓这些企业,大家都做了很大规模的改造,要说从生产能力我们是够了,我们一年搞十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确确实实不敢说我们现在做的东西是的好。关键的是,我们要培育核心竞争力。
常规的电力设备实际上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一大批辅助设备都是进口的,比如说阀门,一台超超临界机组四五千万的阀门都是进口的。还有管道,火电四大管道,P91材料都是进口的。所以近我们也在抓这个工程。
另外能源领域还有心病,比如说燃气机的问题,燃气机不能实现国产化那么能源领域就是一句空话,这些年我们航天航空都在搞,我们拿出几十个电厂要求国外跟我们合作,但是进展到今天,包括东方汽轮机,从一台汽轮机加工制造来讲,我们60%~70%都可以加工制作,但是核心技术没有。所以燃气机一定要在“十二五”期间有重大突破。在这方面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部件,这种材料没有人卖给你,也不会有人给你技术。二是现在燃气管造出来没有地方做实验。大家去日本三菱就看到了,他造出来以后就是没有人用,他自己拿了两亿美元在厂里面搞实验。近我发现大的能源装备企业现在都行动起来了,这几年市场情况还是不错的。
此外,下一步要发展风电能源和核电能源,核电能源一运行就停不下来,风电也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抽水蓄能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抽水蓄能这几年搞国产化,目前国内出来一个东方电气,一个哈尔滨电气,但是它们很多东西不能做,现在转轮主要设备、主机都可以做,就是控制这一块目前做不出来,要从国外进口,而这一套东西要占整个机组很大规模,所以解决大规模的储能,要把抽水蓄能发展起来。
智能电网欧洲有欧洲的标准,美国有美国的标准,中国有中国的标准,但是这里有一大批设备我们自己目前还不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二次的结合。我们过去机械行业分工,分得非常细,搞二次的就只能搞二次,搞一次搞开关、搞变压器的就搞变压器,这样不行。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是整体的来搞,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在一次的基础上来搞,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实际上,能源领域有很多装备很多技术需要开发,近我们搞了一个能源科技装备的“十二五”规划,在这里面把整个能源对装备的需求讲得比较清楚。另外就是下一步怎么办?我们提了四位一体的概念,就是要坚持科研,打造自己的研发中心,要抓住依托工程后来实现重大能源装备的自主化。总之能源要发展,能源结构要调整,离不开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要想发展,恐怕不重视能源、不搞能源装备也不行。我们现在能源的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基本都是世界,要从能源大国真正变成能源强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支撑这一点是不行的,所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工交贸易司司长唐元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体制机制
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是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的一个重大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必须尽快解决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
科技创新投入就是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从投资来源来看,科技创新投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政府财政资金;二是金融资本,包括银行的信贷资本;三是非营利性投资资金,捐赠资金;四是企业自筹资金。2006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地调动了全社会创新的潜力和活力,使我国迅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国。
金融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国家鼓励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目前以创研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为代表的创新金融日益活跃,支持工具和品种不断创新,形成了股票市场主板、中小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银行的传统金融资源也加大了对体制机制创新的应用,科技担保等金融中介比较活跃,形成了包括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创业投资、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等共同参与和扶持科技活动的金融支持体系。这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也在逐步的建立起来。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也在逐步凸显,2000年科技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0%,之后持续增长,近年来一直保持在70%的水平。2008年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了3311亿元,占全社会投入的72%左右。
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力度基本形成。1993年国家发布,2007年又重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阐释了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允许国家财政采取引入资金、贷款、补贴资金和风险投资等方式,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和金融机构支持科技成果转换,推动了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为国家科技创新投入提供了良好的法治方向。
尽管我们这几年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还是很好,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明显。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投入的大国,但远不是科技创新的强国。我国目前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直接导致科技创新程度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国家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总量不足。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决定指标,我国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2020年国家科技研发投入占GDP应当分别达到2%和2.5%这样一个目标,近些年我国这些指标应该说还比较低,提升缓慢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08年和2009年刚才说的指标分别只有1.54%和1.62%,到2010年达到2%这个难度很大。
第二,政府科技投入远达不到目标,与国家财政支出规模不相称。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速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这个法律增长幅度还没有达到,没有实现。
第三,企业创新投入较低,尽管企业创新投入为全国70%左右,但是投入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只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28.8%,目前企业主要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国内外购买的方式获得研发成果,所以研发成果很多不是企业自主创新获取来的。
第四,我国的金融市场科技创新融资量很少。
第五,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资金严重短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在引进的过程中可能只重视我们引进来把它变成一个产品,但是再创新这个环节就严重缺乏资金。2008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的比例为1∶0.24,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1∶3或1∶4或1∶5这么一个水平,导致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与日韩等国相比差距太大。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转化力不大。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对科技创新投入我们整个社会还是重视不够。这几年金融建设投资增长非常快,但是我们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这个传统观念远远没有改过来,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投入的四万亿元主要是修路去了,还是没有把这个钱用在刀刃上,什么是刀刃?科技创新就是刀刃。
——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有很多的减免税政策,但是它不成体系,比较零散,企业享受这些政策也不是很明确,很多政策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好使用。
——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力度不强,很多部门都在管,但是谁在牵头管,现在我们认为好像也不是太明确。
——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较低,我们尽管有了很多的科技创新的工具,但是我们认为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创新的主渠道,零零散散的,尤其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这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扭转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状况,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体制机制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一个大事。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有如下建议:
——明确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平台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科技进步法有关规定,建议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把这个制度贯彻落实。财政资金的投入重点建议应该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科技创新的环节,建议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次开发和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的投入。
——完善税收政策,在认真落实近年来税收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重新设计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的作用。建议建立国家财政税务部门与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联合统筹国内科技税收政策的新机制,加大科技税收政策有效落实的力度,统筹协调各项科技税收政策,避免政策效益相互抵消。同时建议在企业研发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认定等方面,科技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共同来认定。
——要搭建融资平台,这是金融领域的必要条件,调动和整合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力度。总结推广国家科技计划在正拨款与银行贷款相结合打包贷款的经验和做法。建议科技创新这方面允许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高新区发行债券。